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成绩极差,特别调皮,或者特别内向,沉默寡言。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规劝会使他们极不耐烦,无论你是苦口婆心,还是声色俱厉,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无用的招数。可以说水泼不进,油盐不吃。
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是这类型学生的一员。今天,作为老师的我在不停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这些孩子,我们老师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够改变他们,才会让他们热爱上学习,进而热爱生活呢?
也许每个差等生差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是,他们都有一个灰色的童年。有的学生比较调皮,自律性差,时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大家的指责;有的学生发育较迟,与同龄孩子相比,自理能力明显不足,在校内备受欺凌;有的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里娇生惯养,导致孩子来到学校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自然对于孩子的学习不顾不管;还有的家庭,对孩子则要求过高,成绩如若稍不理想,非打即骂,使孩子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我们一直在对孩子们说:快乐学习,学习快乐。但这些孩子是不快乐的,又怎么能够做到快乐学习呢?显然,面对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学习压力,他们感受到的是被侵犯,被侮辱。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逐渐在内心深处筑就了一座座坚固的城堡,虎视眈眈地盯着任何“来犯之敌”。我们当然不是孩子们的敌人,但是我们的指责批评、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的训斥已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孩子们的天敌。
坚固的城堡只有从内部才能攻破。如果孩子们不打开心扉,我们就永远也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更不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孙子兵法》上说“围三阙一”。关于“围”,我们已经做的很多,但是“阙一”我们却做的很少。攻破孩子内心的城堡,就如同治水,仅仅“围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疏导”。
仔细观察我们的孩子,他们身上真的就没有什么优点吗?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爱劳动,有的孩子特别善良,有的孩子心灵手巧,还有的孩子责任心远远超过我们我们老师心中的优等生。发现孩子们的优点,肯定孩子们的优点是打开孩子们心扉的第一步。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我表扬了呀?经常表扬,可那孩子,任你无论怎样表扬,他都是一个不屑一顾的表情,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了:自己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吗?自己的表扬是否真的体现了孩子的优点?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智商 ,只有真正地,发自内心的的肯定才会触动他们的心弦。那种简单的,为了表扬的表扬只会让他们对我们的智商产生鄙视。
教育是一门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一个“坏”孩子绝不是一天形成的;同样的道理,改变一个孩子对世界,对学习,对生活的看法也不是一天能够做到的。他需要我们老师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多彩一些,不但需要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我经常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改变家长。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让家长们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自己的孩子也有许多让我们大家值得敬佩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们明白,除了读书之外,学习做人,尤其是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是学校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缓慢而又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一步步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完成作业,有的孩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你若要求必须完成与他人一样多的任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习惯已经养成。看到那如山的作业,孩子的内心早已崩溃,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会一夜之间下定决心主动认真地完成呢。当然,老师的威逼与监督也许能够受到一定的成效。但收到成效又如何?这样的成效究竟有多大的含金量是值得商榷的。要想让孩子主动完成作业就得在作业的布置上因人而异。根据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标准。要让孩子看到希望,才能够逐步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布置作业时,我经常会对孩子们说:“做自己会的作业,如果不会就空出来。”“不会做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要是都会了,老师不就失业了吗?”只有让孩子们不再害怕出错,他们那颗时常悬着的心才会踏踏实实的放在肚子里,才会放放心心的去做作业。检查作业时,与其无济于事的埋怨和指责,不如细心地去挖掘孩子身上的是闪光点。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是孩子们努力的成果,都应该给予肯定。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后进生向前进其实并不难。
我们之所以讨厌后进生,除了他们成绩差外,他们还是导致班级混乱的根源,正所谓“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汤。”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总不能用天生两个字来解释所有的一切吧!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都是为了告诉我们,教室里除了那些爱学习的同学之外,还有他们的存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愿意被他人忽视。存在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感受。所以,用孤立后进生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是班主任老师最为愚蠢的做法。给予学生存在感,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后进生融入班级的重要手段。让爱劳动的同学当劳动委员,让有责任感的同学成为纪律委员、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总之,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在班级中找到他们的位置,那么,他们还会对班级感到失望吗?看到自己的努力之后得到大家的尊重,孩子们的内心怎能够没有成就感?然后再在学习上逐步引导,改变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铁石心肠。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静下心来从孩子的角度观察社会与生活,就会找到促使后进生“前进”的那颗灵丹妙药,就会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