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件小事【二元对立】
以前我的世界非黑即白,我认为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好人和坏人,环境分两种:安全和危险,做事分两种:成功和失败~
就像我们从小看电视剧会问的问题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样,遇到问题我会问“谁对谁错”,看似非常公平,其实太过于主观。
小朋友在这一点上表现的也比较明显,小朋友会聚集在一起去审判另一个看起来做错事的同学,上课回答问题要么对要么错❌,从小就被要么是好孩子、要么是坏孩子的判断,生活中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喋喋不休,对于朋友我们要么喜欢要么讨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我们不喜欢中间地带,我们不喜欢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不喜欢活得不一样(虽然嘴巴都在说要独特要自由)。
学生时代使用这个标准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进入社会以后,我突然发现规则变了,甚至没有统一的规则,凡事讲求公平的我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解决问题也没有固定方法,我的价值观收到了挑战。
以前在《奇葩大会》中看到一个街球手的分享,他曾经成绩耀眼、受人吹捧,在不断努力的同时他因为一次罚球的失败,导致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在关键时刻出手,如何渴望成功的他开始不敢担责任了,他花了很长时间来自我批判和自我调整,在重新找回自信以后他说:“我终于意识到了,想赢和怕输是两回事”,这句话也影响着我。
曾经执拗又很轴的我,凡事总要弄的明明白白,别人做错事一定要让对方道歉(这样我才认为他知道错了,但难道我又真的对了吗?别人一定是因为错了才道歉?可不可能是想解决问题所以主动承担?这些我当时无从考虑),这样的观点也给我带来很多困扰,最明显的就是难以沟通,因为我有我的“道理”(不可动摇)。
后来通过更多的学习,也因为是情商老师的角色,我有责任了,我需要去影响他人了,我才意识到挺多人都这样的,在沟通起来我才发现原来如此麻烦,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不容动摇,但却出处不明(难以解释)。
之前看到过一个例子:一位夫妻生活在一起,每次妻子炖鸡汤都会把鸡头砍掉丢了,丈夫很纳闷,于是问妻子为什么要丢掉?妻子回答说:就是应该丢掉的呀,没有人会留着吧!先生并没有与她争论,而是带着她一起去问了她的母亲,她的母亲也一直是把鸡头丢掉的,母亲回答:我不知道啊,我妈妈就一直这么做的,肯定是不能吃才会丢的吧,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于是他们又去问了祖母,祖母说:因为从前我的锅太小了,放不下鸡头,所以我就把它丢掉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我们天生以为“就该如此”的东西也许并与出处,也没有道理,我们可以做的是在问题发生,自己第一反应的反驳出来之前,问一下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真的了解了吗?”事实需要数据支撑,需要了解大的环境背景,需要考虑存在的合理性,也需要打破自己的既有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不仅仅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那么我们就更能够了解世界多一点,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这很正常,在影响的时候还能好允许自己有一点理智去思考,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在不断学习去做的事。
当我不再第一时间下判断时,当我在自己受负面情绪控制时,我尽量提醒自己“现在需要冷静一下”,将事情和人分开,即使事情做错了,也不代表这个人就不值得相处了,当我开始学着不这么绝对,当我运用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来改变想法改变情绪,当我能够开始缓解情绪,当我不这么主观的批判他人,当我开始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发现这个世界变得更可爱了。难道是世界变了吗?并没有,是我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变了,我也仍然在学习的路上继续探索。
走出小世界,世界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