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连着两周,球友约我打球,我都准时赴了约。
第一周打得尽兴,当场约好下周再聚。第二周结束后,我快步走在前面,跨上小电驴正要出发,他忽然追了上来,手里拎着个橙色袋子,说给我带了瓶果酒。
我连忙摆手推辞:“谢谢你,真不用,我不能收。”
他愣了一下,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刚递出来的酒又默默塞了回去,带着几分难为情说:“不是什么贵重东西,是我们公司自己产的,你尝尝看?”
我笑着连连摇头摆手:“不用啦,我平时不怎么喝酒,你留着自己喝吧,心意我领啦。”
球友没再多说,转身走了。我也骑着小电驴往家赶。
回家的路不过十几分钟,小电驴跑得风风火火,加上刚打完球的畅快,又被人惦记着送了礼物,心情格外好。
可一到家,脑海里却忍不住回放拒绝球友时的画面—— 他那副难为情的样子,总在眼前挥之不去。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内敛的人,鼓足了勇气做一件事,却被当场泼了冷水。
想到这儿,我忽然有些愧疚。其实我只是想和球友保持纯粹的关系,没有送礼还礼的负担,就做单纯每周约球的搭子。
但这样断然拒绝,会不会让他多想?
犹豫了片刻,我还是给球友发了条消息:“谢谢你大老远约我打球,还专门给我带了礼物,心意我完全感受到了!不过我确实不怎么喝酒,真的谢谢你呀。”
球友立马回了消息:“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不喝酒,恕我冒昧了。”
紧接着又追来一条:“那酒度数跟啤酒差不多,不过看你确实不喜欢,没事~”
我赶紧回复:“心意最重要,真的特别感谢!后续有机会咱们继续约球呀。”
之后,这事就这么翻篇了。
可过了许久,我还是会常常想起这件事,忍不住审视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妥?
从心底里说,我一直偏爱“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粹,所以但凡涉及送礼,我总有些纠结。
尤其是面对别人递来的礼物,不管轻重、不管是什么,我大多会直接拒绝。美其名曰保持关系纯粹,不想把送礼还礼搞得复杂,说到底,还是自己天生不擅长应付这些。
但有时候换个角度想,会不会是我太过狭隘,想法太理想化了?毕竟我们身处人情社会,送礼收礼本就是一门学问,甚至是维系关系的必要方式。
人与人之间,哪能分得那么清?有时候分得太明白,意味着互不亏欠,却也难有更深的情感链接,很多关系只能停留在点头之交。
况且,面对别人的盛情,断然拒绝是不是也不妥?终究是驳了对方的面子。
这件事就这么在我心里翻来覆去,有段时间甚至让我格外纠结
一度我为此有些内耗,反复琢磨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既怕失了分寸,又不想违背自己对纯粹关系的追求。
后来我慢慢想通了,这种事情终究勉强不得。
关系的维护本就是件耗费心神的事,不必逼着自己迎合所谓的“人情规则”,也不用为了取悦别人勉强自己。
合得来的人,自然能理解彼此的处事方式;若因这点小事就生分,那这样的关系或许本就不必强求。
说到底,还是随缘吧,顺着自己的本心,舒服自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