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5月6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盐镇》
阅读范围:第五章《白鹭飞走了》
这一段故事里有一些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虽然我不是小镇青年,但是一些来自原生家庭的自卑感和面对机会唯唯诺诺不敢尝试的心情也曾有过。我们都鼓励这小镇青年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可又有几人能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呢?
这让我想到《三十而已》的王曼妮,在大城市过不下去了,回到小镇又不甘心就此“平凡一生”,又出门闯荡了。经过艺术加工,王曼妮的回归之路充满了“善意”,家里人给介绍的对象条件也好不错。可是故事中的现实人物“黄茜”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主人公介绍
黄茜出生于1981年的古镇老街,1995年离开古镇到重庆求学,十几年后她再次回到家乡,一切都没有变化,除了“不甘心”又“无能为力”的心境。作者描写“她个头不高,像极了一只细脚伶仃的白鹭,仿佛总想要穿越这条陈旧、顽固、使人伤心的釜溪河,最后却又总是无可奈何地回到无趣、无聊和忧愁的原地。”
成长求学的经历和现状
黄茜是土生土长的古镇人,相比村里的同学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黄家时代住在这里,阿公曾被人冤枉进过牢房,他们无权无势,只是底层被随意欺负的老百姓。黄茜的父母原先在镇子上开了小饭馆,也摆摊小买卖,日子还算过得去。他们没什么文化,一辈子只会苦干。对教育之类的事情毫无办法。但他们有着底层老百姓对孩子表达情感的最质朴方式,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有多读书,才有机会走出去,才能有思想、有主见)。
黄茜有个妹妹,从小体弱多病,更受家里人的偏爱。在求学的路上也受到过有钱有势人的欺负,初中毕业考试被偷换试卷顶替了高中入学名额,只得到了“议价生”的资格,要花更高的学费才能继续上高中读书。家里人劝他,民不与官斗,家里条件不好,不如去工厂接班挣钱。黄二妹打死不干,从此更加发奋读书,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后来去了北京工作。(真的太励志了,环境不公就斗到底,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后面没有提到二妹,相信她一定生活的很好。)
黄茜在读书上没有什么心思,她从不曾看见未来生活的美好画面,身边也没有什么榜样可以借鉴,像大多数镇上的普通女孩一样,梦游般地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从后文看,同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性格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命运。)后来去了重庆的一所民办的技术学校,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当时的学校有的还是可以安排就业的)。在职高攻读文秘专业两年半,什么实际的东西都没有学到,连基本的待人接物都不懂,也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前途打算。
回乡后的黄茜,赶集摆摊买衣服,帮着家里经营小饭馆,听说什么挣钱就跑出去进货回来卖。她不像镇子上的其他大娘,闲暇的时候打麻将聊大天。她喜欢刷视频看“女人要自强”的励志段子,还报了理财的线上课程。她说40出头了,没房、没车、没什么存款,必须想方设法挣钱。(可是封闭的小镇哪里有挣大钱的机会啊,当初在市里那么多机会她都放弃了。)
在大城市各种错过好机会
因为没有城镇户口,黄茜只能在招待所当临时工,她不想回古镇,她喜欢城市的氛围。晚上下班后,混进各个年龄的行列中比画几下,会有种错觉,仿佛她也就是这个大城市的一员。她还年轻,那里仿佛代表了一个和从前不同的世界,没有庸俗的婆婆孃孃,道路也不狭窄,过了晚上七八点,四处依然灯火通明。(这也是很多小镇青年愿意留在大城市的原因吧,融入环境就好像可以“重新做人”了)
文中黄茜的经历作者采取的是插叙的方式,为了突出性格对她的影响,所举的例子的时间线有点乱。我尽量按块进行梳理,可能会有遗漏的地方,不尽之处请大家去看原文。
这里插了一段她不懂人情世故的例子,因为实在是太典型了我觉得需要单独提一句。“刚到学校的时候,父母叮嘱她说带过去的冷吃兔自己留着吃,不要分给大家,而她在很久之后才琢磨出来,这就是同学们不喜欢和她玩的原因。”(其实我挺能理解她的父母的,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吃的为了给娃好好补一补,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分享对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社会经验这东西只能自己被捶打了才能掌握)
作者总结说,“所有来自小镇的人生经验到重庆都被打碎,从前那种口述耳传的思维不管用,然而新的经验教训并没有灌输进来。”
第一次错过:她为人踏实、做事勤快但却爱憎分明,会把“讨厌”挂在脸上,由于人缘一般,当临时工挣得太少她反复跳槽。而和她一起入职的同学,抓住机会获得了正式工资格,后来和男友开公司在重庆买了六套房,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第二次错过:后来调岗到卫生服务中心的时候,黄茜想去找领导说自己想去,但怕领导说自己学历低,会被拒绝,于是错过了机会。(很多人都会瞻前顾后不敢尝试,其实失败了又怎样有没有什么损失。还是自卑在作怪。劝她也是劝自己,害怕失败的心里作祟。)
一次打击:黄茜在商场买鞋的时候,因为声音太小被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店长批评,因为觉得伤自尊了就泪洒当场。
二次打击:黄茜的老乡来单位看她要借钱,善良的黄茜还多给了人家五十,结果老乡从此消失不见了。
第三次错过:一个台湾的商人离店时给每个服务员一百块的消费,黄茜的同事眯了她的五十,被商人点破后黄茜为了息事宁人没有计较。商人看她单纯,又送礼物又去她家做客,还给她讲为人处世的道理,成了她的干爹。可惜商人回了台湾后,黄茜与他少有联系,直至商人病重去世,黄茜也没有把握住什么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第四次错过:一次旅店承接了计算机培训的活动,培训讲师免费教黄茜学软件操作,还对她表白希望他可以和自己一起去南京。黄茜又一次拒绝了,他不知道90年代懂计算机是多么吃香的技能,对于收到表白她不知道该如何接收这个陌生的男人。
婚后生活和没有尽头的未来
27岁的黄茜经人介绍嫁给了补轮胎为生的张水宝,那个男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就算生意好的时候也不紧不慢,没有多干活多挣钱的想法。黄茜心里就隐约明白,这个男人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她太随遇而安了,不懂得一个选择就可以让命运拐个弯。黄茜怀孕后,丈夫更是不闻不问,生意不好的时候白天就去喝茶打麻将,遇到事情只会哭鼻子,不知道怎么应对,也不考虑挣钱的事情。所以黄茜说她哪有什么时间去伤心?争分夺秒地赚点钱不好吗——这大概也就是过去三十年来,黄茜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也是一种逃避吧,不是说挣钱养家的必须是男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忙分担一下也是好的呀。总觉得书里的男人们都是拖累,没有他们黄茜和其他故事里的女人们会过的更好。)
在古镇生活时,黄茜偶尔也会想起在重庆打工的日子。从精致到混乱,这个细节带来的幻灭感无疑让她感怀自己被婚姻毁灭的生活,思忖至此,黄茜不由得悲从中来。
故事的后半段,作者描写了黄家收入起起落落的过程,一家人陷入了“有钱又没钱再挣钱”的循环,因为贫穷黄茜的生活失去了质感,她不明白那些来古镇游玩的人们为什么会拍房子拍花草拍小猫,生活于她是不断重复的秩序毫无新意可言。丈夫喝酒,打人,怀疑他外面有人,造谣,无事生非,家人客人都劝他离婚。
多年以后当黄茜一次次抱怨父母从未给过自己任何人生建议,也没能在自己无助的时候支撑着自己时,她的母亲十分委屈。他们那个年代基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辈子方圆几公里的范围生活,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女儿经营自己的婚姻。
黄茜一生中从来都不曾体会过爱情的甘美,她就像那个时代大部分的中国女性,一经得到他人的赞美就连忙摆手,只要有一点点善意,她就能感受到很多的照拂……他总是想“有选择就好了,这是一个人的命。”……(可是她的人生中有无数次选择,都被她的自卑、随遇而安给错过了,如果争取到正式工的资格、如果得到台湾商人的帮助、如果和计算机培训师去南京。如果……如果……)
白鹭飞走了,可是黄茜留下了。怪命运吗?怪原生家庭吗?她妹妹不信命运的不公,走出去了。可是敢与命争的人又有几个呢。分享一个书中的插图,很能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