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不久,在逻辑思维的公众号推送里,有一篇关于怎样平衡工作和家庭冲突的文章。
文章里提到了专家出的三个建议:一个是不要用时间划定界限,一个是对角色理论的分析,一个是对角色的管理。
文章是着重以企业对人员管理的角度去进行论述,所以对于个体的内因来说,读完后还是不甚解渴。
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次辞职和一次求职之后,感受颇为深刻。
对新职业的重新选择,不仅仅只是对工作的重新考虑,也不仅仅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辞职与求职,是对生活与工作展开的一次深度的复盘,是一个女性对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思考,是对在这个不确定时代中个人价值与存在感的反思——
如果再深究一层会是什么?
像又夹杂着一点类似于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画家内心猛然醒悟的对梦想和琐碎现实的内心权衡与精神追求的博弈。
工作与家庭,被放置与天平的两端,在一道“平衡”的求解公式里深陷。
如何平衡?在你此时此地的人生道路上,带着你的阅历与偏好,带着你的精神信仰,针对现实,你如何进行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选择?
价值,意义——
所有的问题和停滞不前的迷惑,最终似乎都会归结到那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
进入婚姻之后,养家糊口、培养孩子、财富自由变成了我们的目的,工作变成了为达目的手段。
尤其在90年代之前,读好书、考好学、找个好工作、买房成家,像是固化的生命图景,我们所做的,就是不停的在将意义外化转移。
慢慢的,或许会到一个阶段,我们每一个人不需要再将生命意义、生活意义进行转移了,那就是回归,回归到人的本身。
回归到人本主义,回归到生活方式上,回归到生命的品质和情感的需求上;
回归到自己在和这个世界、和周边的人和事产生链接时,想着我们自己怎么能开心。
按武志红的话来说,就是合理的展开生命的攻击性,让生命变得丰盛。
如果再到了一定程度,有一天,我们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做物质工作去赚钱,我们仅仅只用比较少的投入就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
当挣钱不是主要目的了,那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又如何与社会形成关系?
意义,关系——
同样,新的生命图景带来的新的精神困惑,依旧会指向那个话题:
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3
万维钢在他的精英日课中给出了“得到式”的答案: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学习。
学习,往智识进步的方向走,能看出事物隐藏的规律,能分辨出隐藏的真相和故事。
课程里进一步总结出对学习的诠释:
从特殊的事例,到一般的规律;
从幻想和错觉,到现实和真相;
从外表的丑陋,到深层的美丽;
从上面的暴力,到底层的平和。
学习是孤独的,从学习这件事情本身上来看,它终究是个人在智识上的沉思、积累和长进。
如果剥除生活与工作琐碎的外衣,戒掉庸庸碌碌、欲望式焦虑式的虚无,抛弃消费主义不流于俗,回归到生命原始的本体与内核,或许只有学习和沉思让自己内化,并凸显出动态的进化式的存在。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能够思想;而思想的根源,在于求知的欲望。
在思想中,人得以了解、认识并把握世界和自己。而求知推动了人的思考,促使人们不断去追问一元世界与二元世界,从而搭建出主客体的生命迭代进化的繁茂图景,这里面包含了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包含了思想、知识与技术... ...
让学习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