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第三次。
对于一首名曲,第一次的遇见和结合背景的穷尽猜想也蛮有意思。
贝多芬幼年的经历并不那么轻松,他
有一个有些苛刻的父亲。成年去外地读书后,他才拥有了幸福的学习音乐的生活——从兢兢战战,到发现自己才能的恣意挥洒,再到身患疾病仍然坚持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倔强精神,以及对于拿破仑称帝之后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崇尚自由的个性。音乐家都活得十分潇洒,在属于他的世界里,他可以用高雅的语言表达丰富、自由而热烈的情感。
我尝试从今天的三首中读出这些。
Op133某一个乐章略有些幽深,有些瘆人的感觉。像是在探索,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纠结。
印象里应该是这首作品的某一个乐章,有一种漫步森林的感觉。刚开始,像是迷之森林,就是在一处很美很幽深的林子里,寻找出路但又不那么急着寻找出路。但是,又有一个平滑过渡,我表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下子过渡到一个类似于蓝精灵世界那样的仙境的感觉,一下子又很欢乐但显然作者并不打算给出解释。于是到这,我就懵了一会,中间有一些没跟上。
Op135,是贝多芬的绝笔。
第一乐章,有些平缓,压抑中,有着短暂的快乐。或者说是快乐得并不那么彻底,一段时间的幸福之后,总有一个下调,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完美的感觉。这和贝多芬的童年很类似:严父的逼迫,与偷闲的乐趣。
第二乐章,节奏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像是在回忆年轻时真正去自由学习音乐的恣意与洒脱。我觉得很惬意,于是靠在椅背上伴着音乐睡了过去。
第三乐章,有些低沉,有些走下坡路的感觉。
总体上,Op135没有那么严谨,它很活泼自由。因此在体味作者的情感时,可以放松地欣赏。
音乐家的严肃
听音乐家现场演奏的感觉,就是你的理解,有一个平台可以托着你,让你的理解有一种安全感。
同时,音乐家演奏又是一丝不苟、极度认真的。他们的肢体语言、手中的乐器和一身敞开的西服,足以说明一切。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
古典音乐的表现力
他们离开了,像是带走了一个世界:台上只剩下四把简陋的椅子。
是的。真实的让人不相信这里竟然有过如此宏大的世界,这就是四把提琴和四个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