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蘭陽平原到臺北都會, 從美麗寶島到國際申城
时光倒转到60年代末,台湾十大建设尚未启航,和台北隔着雪山山脉独处一隅的兰阳平原,孕育着纯朴勤奋的宜兰人,而一山之隔的台北城是所有乡村年轻人的梦想,陈芬兰的“孤女愿望”,回荡着那个年代的心声,我的童年。。。。。。
“请借问播田的,田庄阿伯啊,
人块讲繁华都市,台北对叨去,
阮就是无依偎,可怜的女儿,
自细汉就来离开,父母的身边,
虽然无人替阮安排,将来代志,
阮想欲来去都市,做着女工渡日子,
也通来安慰自己,心内的稀微。-------
北回铁路还没开通的岁月,苏澳的街上停满了从台北来的各样大巴士等待着苏花公路由北往南的通行,满街的叫卖声,客潮的喧嚣声,曾经是小镇最风光的年华。。
父母亲生于二战后期,只受过日据时代的小学教育,对于儿女,没有过多要求和期许,因此,小学阶段是非常快乐,没有升学压力, 更多注重的是生活素养。班级是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来命名,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洒扫教室、校园, 回到家里,也要分担家务。小学最深刻的是上分组活动,打破班级界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迄今仍记得隔壁班的赖老师, 引领我们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没有考试背诵的约束,在那个不知愁的少年时光里去领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凄美,去冥想“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浩瀚, 去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沉重,去思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孤寂。。。 对于我们这样欠缺家庭文化底蕴,也没有家族历史渊源的众多学子而言,客观来说,那群所谓的“外省“老师,让懵懂无知的我们,也能享受文人墨客多愁善感的富裕精神。。。。。而这样的感受在高中时期尤为强烈。 高中的国文,是由一位高个子五十多岁的山东籍老师任教, 从论语到孟子带我们徜徉在儒家殿堂里,从“修、齐、治、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逐步建立的价值观和使命感,超越了大学联考的有效期,根植我心。。。。
横跨我中学的家庭记忆是父亲的眼疾和富贵病,让高中毕业的我,必须带着行囊,背负着父亲的不解和母亲的期盼---做个有能力决定自己命运的女子。独自北上,开始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八零年代的台北,到处充满了机会, 也隐藏着诱惑,一直支撑着自己一路走来,不曾迷失在灯红酒绿的都会生活,靠的是烙印在骨子里的「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的信念。从小诊所的护士、贸易公司的助理、电子工厂的品检、小学的代理老师、杂志社的推广、营销公司挨家挨户的市调、活动公司的企划,到广告公司的文案。。。感恩那个年代的开放和多样,让我有机会尝试了各种工作,在寻寻觅觅间找到自己的最爱,广告企划 。。。。。。自信地说自己是个美丽的女子,盖因“认真的女人最美丽“。
上苍在人生的每个阶段 都会赐予再次审视轨迹的机会,年过三十的我,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家庭使命下, 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选择短期教职,最终如愿为人母。随着女儿和儿子的相继到来,三年全职家庭主妇的生涯,日常照料一双年幼的孩子,虽然体力有些负荷,但与职场上尔虞我诈的劳心相比,是离开故乡后难得的舒畅。
九零年代后期,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先生所从事的行业多数客户已陆续外移大陆,当先生决定跟随趋势到大陆发展,和股东意见的分歧,导致必须重新起步,因事出突然,只能让欠缺国贸经验和财务专业的我,紧急就业,还好广告公司磨练下,敢于尝试新业务的职业习惯,临阵磨枪地上位。感恩先生和草创时期的伙伴给我足够的信任和协助,总算能坐镇公司,让先生和股东们无后顾之忧,专心开拓业务。。
--------------------------------------------------------
半个世纪的变化,沧海桑田,公公是浙江龙游人,当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台,在台湾落地生根,娶妻生子。。。虽然竭力地适应台湾的生活,但是语言的隔阂和生活的不易,动荡时代的婚姻,即便共同生活数十年,仍存着无法言喻的鸿沟,对公公而言,魂牵梦萦的仍是故乡的呼唤,望穿秋水的该是高龄母亲的双眸。。。公公无视台湾妻子的反对,在两岸开放探亲后的多年,带着一生的歉意,回乡探亲,这一转身,再相见五十年。这样的痛楚,不曾离乡背井的人是无法体会。。
先生历经三年的两岸往返后,基于对事业的长远规划和圆满父亲落叶归根的梦想,在小女儿出生的2000年,决定长期在上海居住。2002年的8月,我带着3个孩子来到先生为我们准备的浦东新家,那是坐落在浦东黄浦江边四星酒店20楼高里的两个单元套房,说是住家,其实是办公室, 从窗户往外看,黄浦江上来往的货船、游艇穿梭其间,办公大楼的帷幕上映射着蓝天江景,让我不禁怀疑,学生时期地理课本上的黄浦江,那近代史里已经泛黄的一页,就在我眼前,我何其幸运,在和平时代,能伫立在高楼上眺望。。。。。,,
一晃眼,离开台湾十四年了,而我,不过是被时代巨轮推动在海峡两岸间游走的百万妇女中的一个缩影!在无论是从六、七十年前无奈的被迫性迁移,或近20年为了生存的主动外移,寻常百姓不也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远赴他乡?然而这无法抵挡的浪潮不仅造就了许多英雄,也迷惑了无数浪子, 冲击了百万个家庭!作为风口浪尖的台湾媳妇,不论是守护形态的“家后“,或是冲锋陷阵的”事业伙伴“,即便后加入的”大陆姑娘“,无一不是小心翼翼、兢兢业业地呵护自己的家庭,努力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先生、婆家、孩子们的认同!但从孩子的教育陪伴、夫妻的磨合相处、到新社会的参与融入,都曾或多或少遭遇迷惘、困惑、孤独与无助。但庆幸的是, 越来越多的姐妹们, 无论是透过协会组织、宗教团体,甚至闺蜜挚友,大家相互扶持,共同提携,秉持着台湾人特有的“热心”与“坚韧“去面对“道义放两边,利字摆中间“以经济挂帅的时空里所造成的无奈,取而代之的是用包容的心,努力修持自己、完善他人,走出捍卫小爱的恩怨情仇,在大爱的路上,回馈这个时代,回报这片土地。。。
在历史的长河,我们不过是水一滴,沙一粒,但若因我们存在的片刻能焕化为周遭瞬间的光明, 红尘一遭,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