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不多到了这里,时间犹如一座桥梁,无论如何都要通过。
——安东尼奥•波契亚
1
今天1月8号,再过一周,这学期就会彻底结束,下学期也只有毕业设计和实习,四年匆匆,我不知道自己画下的这个句号是否完整,更无法想象它在以后自己的记忆中会是怎样。随着自己渐阅人事,便开始越来越害怕回头看,遇见过的人、做过的事、留下的东西……。时间的锋利,早已将我们改造为全然不同的自我,而经历的那些过去,犹如被时光侵蚀过的遗迹,劣迹斑斑,不可更改的陈述着个体的发展历史。
青春年少的日子里大概每一个人都曾热爱驰骋,信仰远方,希望足迹洒向漫山遍野,可总是会在某个时刻,察觉到深切的孤独,和不能承受之轻,于是开始频频驻足,试图重新捡起遗落的东西,可岁月如水,终究只是徒劳。
2
现在的自己或许依旧向往远方,可经过生活的淬炼,再也没有当初的热情和信念。曾经为了一个目标可以毫无理由的坚持,只因为一些简单纯粹的理由,可现在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却是现实。
年少时以为自己是矛,生活是盾,我们四处乱撞,可生活容忍我们的无知。后来才知道,生活其实是矛,尖锐而且冰冷,我们才是盾,无数次的碰撞,最终抹平了原有的坚硬。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恋家,也越来越害怕回家,害怕因为久未谋面而发生的改变,暑假回家的时候,发现那个一直生活的村庄变了样子,房子好像变矮了,围墙不再如记忆中那般高,走过无数遍的路也好似变窄了,那些熟悉的亲朋好友,从他们脸上的纹路中我发现了时光的痕迹。
回到家以后,无数次坐在阳台下发呆,一坐一个下午。父亲依旧靠力气挣钱,母亲依旧为了整个家的生活早晚奔波,爷爷的腰,好像又弯了一大截。或许这也是我每次不愿在家久待的原因,看着他们的生活我无能为力,只希望早早回到自己的战场。
3
生活里自己其实是一个特别爱书的人,但有的时候却如喜欢钓鱼而不喜欢吃鱼的人一样,买了许多书,真正阅读的却很少,可我觉得,无论身在什么样的系统里,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那就算是有了价值。
对于喜欢的书,我会一遍遍的阅读,每次都会小心翼翼,不想造成任何损坏,所以对于我来说,如果不是特别好的朋友,我并不喜欢把书借给别人,不是因为自己小气,大概是每个爱书人的洁癖。
当然,如果我们关系特别好的话,我是可以把书送给你的,这么多年来,自己也送出不少的书,都是自己喜欢并且觉得有份量的,有次去朋友家里,看到自己送她的书布满灰尘,扉页卷起,被丢弃在无人问津的书桌下,我清楚的记得,那张扉页上还留着我的字迹。
现实中许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或许离的非常近,可是我们究竟有多远,谁都不知道。一直以来,如果我送书给别人,那么我们一定是在某个方面有特别的共通点,我想要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你,所以,请不要浪费这种信任。
生活中充斥太多事情并不完全是好的,那样会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变得模糊。
4
张嘉佳的书里有这样写道,美食和风景的意义,不是逃避,不是躲藏,不是获取,不是记录,而是在想象之外的环境里,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从此慢慢改变心中真正觉得重要的东西。
读到这句时,觉得不能再赞同。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和同学一起去华山的旅行,晚上十点的时候我们抵达山脚,在昏黄微弱的路灯下,高昂前行,伴随着歌声和心中的愉悦,完全没有一丝困意。中途下起了雨,雾气腾腾,整座山的轮廓开始变得朦胧,在灯光和雾气的晕影下忽隐忽现。
一路虽然风雨不断,但或许因为一直没停下,我并不觉得冷,准备的外套也放在了背包里,经过擦耳崖的时候,因为人太多,整条队伍在艰难的蠕动,停了一会儿,全身便升起一阵凉意。那时因为依稀有些小雨,我仍然撑着伞,不仅挡雨,也能挡风。
大概因为真的太冷,旁边一位同龄大的女生便希望我可以同时为她撑伞,我没有拒绝,另外,她也帮我拿包,然后我穿上了外套。一路上我们也随意的聊天,过了擦耳崖,我们并没有再同行,只是简单的告别,各自又回归各自的旅途。
这次虽然没有如愿看到日出,但却见识到了山顶雾气的神奇与变幻,看到了浓雾骤然消散又骤然升起的奇景。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未知的旅行,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和对的人一起上路,共同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记忆的分子,构成了我们的今天,像皮屑角质一般不断生成又不断脱落,几乎无从察觉。
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像水消失在水中。
所以,我希望从今往后的自己,渐渐变得无限的宽广、无垠,承接平凡的白昼和黑夜,凌厉的骤雨和疾雪,恢宏的苍虹与惊雷。
希望在岁月的雕琢下,可以获得晶莹剔透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