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是一个相当好记的成语,在用词造句时也颇为好用。
当我们调侃性格吝啬的人时。常常会说:“这个人简直就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将人形容成公鸡,而他所吝惜的钱财就是公鸡身上的羽毛。不过,这句民间俗语应该是演化而来的。
最早被用来展示“一毛不拔”的动物应该是只猴子。魏晋时期有位知名文人邯郸淳写过一篇名为《一毛不拔》的诙谐警世小文。文中主人公就是只猴子: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小文寓意并不复杂,做人不宜吝啬,有舍才有得。其中意义也和铁公鸡的俗语没有冲突。
只是铁公鸡拔不得的是羽毛,这里拔不得的是猴毛。只是从文人笔下的猴子到民间百姓口中的公鸡,这种演化是怎么来的呢?难不成是按生肖顺序申猴酉鸡来演变的吗?这不得而知了。
追溯本源,“一毛不拔”还是要回归到人身上。“一毛不拔”的出处,源自《孟子》。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和另一哲人杨朱有在思想上有分歧。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杨朱主张贵生重己。
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如果拔掉你身上的一根汗毛,就可以让天下人受益。你愿意吗?”
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岂是一根汗毛就能够解决的?”禽滑厘又说:“如果可以解决的话,你愿意吗?”杨朱不说话。有人就此事询问孟子。
孟子认为:“杨朱主张以己为重,即便是拔掉自己身上一根汗毛就可以有益于天下人,他也不愿意做。一毛不拔,确实很自私啊。
据孟子的论断,后人总结出了“一毛不拔”这个成语。想来邯郸淳的《一毛不拔》就是为了呼应先贤孟子的定论吧。
从当今视角来看,杨朱的思想就是一种利己主义。那利己是否应该被完全抨击和否定呢?
今时往昔,利他者纵然值得尊敬。但实属不多,损己利他者更是凤毛麟角。能遇到利己同时利他者已是这世上好人较多的缘故了。
所以“一毛不拔”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如果遇到愿意损己利他的人还是多些善意吧。因为他们是非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