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抱怨:XXX你为什么不懂我。
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认识的对象和实际认识的对象之间,总是横陈着一道深渊,无论用怎样的尺度都无法测出其深度。
也许实际的生活没有他说的那么深奥,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实际的对象之间,确实会有一段鸿沟,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经常会以为它本身就是看到的那样,事实上,并不是。
曾经有一本名字很戏谑的书叫《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首先不看内容,光就表面来看,很欠揍。我虽然不知道里面的内容,但我同意它题目的观点。
的确,你以为的不一定就是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你以为的那样。一个事物有很多方面,你只能看到一种或几种,它的另一面也有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无法看到事物的全部。如果问,看到一件东西,和认识一件东西,哪个更难?你肯定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看到的简单。
真的是这样吗?即使你看到一件东西,也不可能看到他的全部。
比方说,我们小时候画过正方体,立体的图形,必定有一部分画不出来,要用几条虚线表示出来,当你看一个球,也只能看到球的一面。
上学都学过《杨桃》这篇课文,同一个杨桃摆在桌上,不同的角度,呈现的样子不同,于是就会有人看到五角星那样的图案,那就是你看不到的另一面。
事物陈列在那儿,但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已经不是原来的它了。看到一个东西,同样很难。
即便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物,也会有隐藏的另一面,你和那隐藏一面的之间会有一段距离。那就是你所认识的对象和实际认识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事物皆如此,人也是如此。
你即使再了解一个人,也不会真正理解他。即使她是你从小到大的闺蜜,或是和你再亲密无间的恋人。不得不承认,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因为了解和理解是两回事,了解是你所认识的事物,理解你所认识事物的本身:因为你不是他。
我们在接触每个人时,都会无法避免地隐藏一些,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而那个人也会了解你所展示的,了解不到你隐藏的。
当朋友和你抱怨生活的不幸,即使再想设身处地地按照你所对他的了解,站在他的角度想,也不会和他心中所想完全一样:因为你了解他,但是你不是他。
我们找朋友互诉衷肠,其实有一部分情绪是在发泄,你可能知道他不会懂,但还是要说出来。
李荣浩歌词里有一句话:废话还是要和你讲,讲完自己扛。
讲了你也不会懂,因为你不会真正理解他。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困兽,这个困兽把守着你跟他人之间的距离,距离太近你不喜欢,距离太远又觉得孤寂。
但是你要知道,你所想人们展示的自己只是一部分而已,剩下的一部分,必须要自己承受。因为他们也在默默承受。
你所认识的事物和真正的事物之间,总会有距离,不管这个东西是什么,人和人之间是这样,生活亦如此。
然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习惯性的把接触到的事物看得都很简单。其实是不会处理那段很奇妙的距离,等到你真正能处理好这个距离,你才真正成长了。
“我们懂得许多大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韩寒很著名的一句话。
一件事情,它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有必然的联系,也有微妙的无法测量的距离。
道理有很多,但不是每个道理都适合你,今天你觉得这个说的对,明天你又信那个,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你要知道,究竟哪个道理是你需要的,是你适合实践的,之后还要去亲身实践。
只看到表面的对,并不代表你懂生活,不代表你会把这单客户签到手,不代表你在绝望的时候会有让自己看到希望的能力,更不代表你能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去面对现在和未来一切的困难,我们总以为,懂了,就进步了。
懂,要看怎样的懂。
有些人的懂只不过明白了纸上的一句话,有些人的懂来自于风霜之后的洗礼。那是因为,他懂的并不仅仅是那一句话,而是因为他从道理中明白了究竟应该怎样做,把握好了那个奇妙的距离。
这才是解决事情的关键。
真正懂的人,从不会炫耀,因为他知道,这个所谓的“懂”明白的不仅仅是一个道理,里面掺杂着五味杂陈又难以言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无法体会,因而他会倍加珍惜。
不要总以为事情像你想的那样简单,如果你觉得你已经能看懂一些事情,或是觉得自己已经成长了,那就用事实来证明。
等你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渴望别人能够理解你,他如果真正理解你,是你的幸运,不能理解,也正常,因为他不是你。
你需要做的是,用结果告诉他,而不是仅仅说:我觉得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