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
仔细回想,在今日写下这些文字时,已经距离看《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一年多了。时间就在那里,我们从中间穿过,但也未有何大不了的,看今日就足以。很早就想提笔写一些关于溥仪的想法,可不知道各种原因就一直在拖延,似乎是自己想做的太多了,而精力和时间有限,只得将它们慢慢排队。
我没有关于溥仪的真正史料,也不可能确保自己说的是事实,只是看过几本书后觉得心中有许多东西需要发泄出来,仅此而已。所以,把这篇文字当作某个人的一些感想就好。人各有想法才精彩,不要强迫自己,也不要强迫他人与自己保持一致,我们不断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偏见。
毫不羞耻的讲,看完《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我哭了。很久没有因为这些外在的情感而有所动容。当时的我在电影结尾处呆坐良久,深刻觉得自己直到此时才发现人是可以那么的无能为力。
溥仪,幼时就登基成为皇帝,享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奢华生活。但不幸的是此时的清廷已形近黄昏,只缺最后一根稻草就将土崩瓦解。整个后宫只能在规定的地方生活,只不过依旧维持着封建的生活习惯。这时的溥仪仿佛是被富贵圈养的“皇权象征”。
但是人不是家养动物,它们只需要活下去就满足了。溥仪在努力的了解外界的一切,想要承担起自己身为皇帝的责任,这是身边无数人对他的“期待“。是呀,谁人不想名留青史,做那个主宰历史,被风流说尽的人物。
这时皇城里来了一位名叫庄士敦的外国人做了溥仪的英文教师。他不仅教溥仪英文,更带给他许多外界的知识和从另一个角度看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庄士敦似乎完全成了溥仪的“帮助者”,处处帮着溥仪做一些他在宫里无法做的事。溥仪此时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我想人尽皆知!
这里插一段无足轻重的话:庄士敦在回国后写了一本回忆书《紫禁城的黄昏》,里面以自己为第一人称记录了他在中国教书的这段历史,在书中他对溥仪处处溢着赞许。让我觉得诧异的是据说他回国后买了一座小岛,身着清朝官服在上生活,纪念着当年的生活。这是两个不同年龄,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情谊,具体原因我不愿去深究,只觉难得留以记之。
溥仪在结婚后更是想要通过自己的一些举措使当下的局面得到改善,但可惜的是,他似乎并没有拥有此的能力和机会,只是做些自我安慰的举措罢了。
看起来似乎这就是溥仪少年时期的生活,被奢侈的生活拥抱,在学习的途中慢慢发现,想要去改变却无力而为。这对一个正值探索时期的少年而言,过于平静,无趣,所以他也一直在策划“逃出去”。而冯玉祥似乎给了他“机会”——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
到处辗转的溥仪最终被日本使馆收留,此时就可见日本的狼子野心。如果说一个人也许会因为自己善心而毫无目的救济你,但一个国家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必定是以它的利益为绝对出发点。说到这里,我不由想到《北京法源寺》中对于谭嗣同变法后遭受追捕的描写:日本人竟然想在皇城内救走谭嗣同,对他提供帮助而毫不在乎国际的对于它干扰他国事务的声讨。单从此处就可看出当时的黑龙会在中国之性质绝不仅仅只是商会那么简单。日本对中国之谋划恐怕早就开始,日后也证明它其实是一个日本专门针对中国成立的特务组织。
被收留的溥仪反复辗转,与各种“遗老”,军阀,外国人会面,谋划着自己的“复辟”大计。而此时的日本人对溥仪表现出了极大“重视”,在日本人日复一日的“洗脑”和各种“巧合”下,溥仪认为自己可以“利用”日本完成自己复国的希望。
而也是事实,溥仪确实又得到了日本人给的“机会”——做伪满国的皇帝。他再次被富贵养了起来,成为了“皇帝”,“统治”着“国家”。
苏联人的反击让日本人的大东亚共荣梦彻底碎裂,而溥仪就这样作为战犯被带到了苏联审判,随后又押解回国坐牢,释放,作为一个普通人再次娶妻到死去。
我不想过多的去叙述溥仪被关押后的细节,因为目前的时代还不需要那些言语,不过这些足以。
以上大概就是溥仪短暂又漫长的一生,我想在今天很少有人的一生可以像他这样“丰富多彩”——经历一个时代的动荡。他不是毛泽东,蒋介石,斯大林,希特勒那样的时代弄潮儿。但恰恰就是这样,在他身上我才发现了一种痛,属于“我们”这些人的痛,正是这种痛让我久久难以平静和忘怀。
我不想像一位批评家一样去评判溥仪,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对错与否千人千态。就像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暴君,让无数人死在它的阿房宫,皇陵和长城下;但另一些人说他是千古第一皇帝,功在千秋……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总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实不想在中纠结,只望通过只言片语叙说一些感情。
不论是看过电影还是关于他的几本书,我的心里总是留下这样一个“溥仪”——一生中都未真正拥有自己的“主见”。也许你会认为我这句话是偏袒溥仪,有帮他脱罪的嫌疑。但不是的,每一个人不论如何,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不论他是在何种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他生下不久就被“养“在紫禁城中,不允许出入,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不为自己决定:选谁作为自己老师,让谁成为自己的妻子…成年后被”赶出“紫禁城,辗转四地,可就算此时未来的去路他都不为自己决定,身边的人各有想法,而他似乎学会了听从身边人的建议,却未学会自己做那个”掌舵人“;接下来被日本人收容,在各种”安排下“他同意再次做”皇帝“,又被人“养”了起来;日本战败后只不过是换了地方继续被人“养着”。这样的溥仪隐隐让我的心中生起一种感觉:一次又一次,他都是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推着向属于他的地方“走去”,走不脱,逃不掉,冥冥之中吗?
当我在电影的末尾看到:被特赦后的溥仪有一天走在街上,突然看到自己关押时期的老所长在被批斗游街,他感到不可思议,想要替他求情却被无情赶开。是呀,老所长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前面的那种感觉在此刻变的无比清晰和强烈——自己渺小的如一颗沙砾,而面前是高如百丈的巨浪袭来,苦笑,无力;跑吗?跑去哪里?
我呆坐在电脑前,看着它休眠。某一刻,我似乎在黑色的屏幕里,看到了自己的脸,看到了“我们“的脸,也看到了溥仪和老所长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