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立秋了,天气还是暑热逼人,不知什么时候能凉快下来。
这种热天,古人是如何纳凉的呢?
没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古时华夏大地热吗?还是挺热的,比如南宋时期,中国曾遭遇过大范围“热灾”。《宋史·五行志二》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大燠就是太热的意思,诗歌记载“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天气热到大家连水都买不起了,可见当时的温度是有多高。
古时候虽然没有电,但依然有堪比现代空调的“人工空调房”。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普通百姓是很难享受到的。
唐代的高官显贵们,都有私家避暑设施,规模虽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杨国忠更是异想天开,造了座冰山来避暑。《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 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
百姓虽然造不起凉殿,但营造阴凉的方法也是五彩斑斓的,譬如屋檐前面挂帘子,院子里面搭凉棚,屋子里面放竹床、竹凳,床头上安放石枕或玉枕等等。
凉棚的制作很有创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但是遮阳罩也有个弊端:影响采光。所以古人又发明了活动的棚顶:把整张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块,每块席子的边缘都拴上长长的绳子,阳光照射最厉害的时候,席子是完全遮盖的,等到早上或者黄昏,轻轻一拉绳子,席子就自动掀开了,光线和凉风都可以进来。
防暑降温,怎么少得了琳琅满目的冰镇饮料?古时没有冰箱 ,但有冰块冰桶降温。
藏冰避暑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避暑方法,中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很长一段时间内,冰窖都是皇宫贵族用来防暑降温的最好办法。直到明清两代,民间才开始大量藏冰。
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冰沙,冰乳品,冰水大行其道,美食的帖子考古了很多,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最后,古人还也流传下“心静自然凉”的古话。王维于酷暑中静坐竹林,抚琴歌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意境摹情,用心静抗暑。白居易一首《消暑》: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些无不给后人传达丰富的人生智慧。
古人说“静”,只有平和安宁,回归本真,才能聆听生命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