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周五晴Day260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403
《孟子》离娄上
二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1],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2];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1]菑(zāi):同“灾”。
[2]濯(zhuó):洗。缨:系帽子的丝带。
【译文】
孟子说:“不仁义的人可以和他商量吗?他将危险当作安全,将灾祸看作有利,还将亡国的事情看作是一种快乐。不仁义的人可以和他商量,那么为何还会有亡国的事情呢?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很清澈,能够洗干净我的丝带;沧浪的水很混浊,只可以洗我的脚了。’孔子说:‘学生们听!清澈的水能够洗丝带,混浊的水只能够洗脚。这是水自己招来的。’人一定是先侮辱自己,然后他人才会来侮辱他;家也是自己先毁掉,然后他人再来毁之;国家必定先自伐,而后他人来伐之。《太甲》说:‘天降灾祸,还可以逃开;自己作孽,就无法存活了。’说得就是这样了。”
【解析】
人因为自己侮辱自己,所以他人才会来侮辱你。同样,一个家,一个国,也是因为自己内部的问题,才引来外患,使得家破人亡,国家动乱。所以,在此篇中,孟子提倡,人应该自重,家庭应该和睦,国家应该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够自取福贵,避开灾祸。
三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2]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3]者,鹯[4]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5]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注释】
[1]尔也:如此罢了。
[2]圹:同“旷”,旷野。
[3]爵:同“雀”。
[4]鹯(zhā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
[5]艾:即陈艾,常用于治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
【译文】
孟子说:“夏桀、商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失去了百姓,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百姓,就能够得到天下。得到百姓也是有方法的:得到了民心,就能够得到百姓。得到民心也是有办法的:给百姓聚集他们所想要的,不要给他们所厌恶的,仅此而已。百姓都是倾向于仁义的,就好比水都会向下流,野兽都会向旷野行走一样。所以向深水赶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的,是鹞鹰;为商汤、周武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商纣。而今天天下有爱好仁义的君王,诸侯都会替他赶来百姓。即便他没有称王的欲望,也是不可能的了。而今想要称王的人,就好像卧病七年的人要得到三年艾草一样。平日里不积累,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如果志向没有在仁义上,一辈子都会遭受忧愁侮辱,最后导致死亡。《诗经》说:‘那怎么能办好事情,只好一块儿溺水而亡了。’说的便是这样了。”
【解析】
此篇讲述了国家存亡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得失民心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民心所向,国家就能够兴旺;民心所背,国家就会很快灭亡。君主要想得到民心,必须实施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和百姓同甘苦共患难。此外,得到民心也并非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而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否则,一辈子也得不到。
四
【原文】
孟子曰:“自暴[1]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2]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释】
[1]暴:损害,糟蹋。
[2]非:诋毁。
【译文】
孟子说:“自暴的人,不可以和他说什么话;自弃的人,不可以和他有什么作为。说话便诋毁礼仪,称之自暴。不能够存仁心居正义,称之为自弃。仁,人类的安心住宅;义,人类的正道之路。把安逸的住宅空着而不去居住,把光明大道舍弃而不去行走,真是悲哀啊!”
【解析】
仁是人心里的住宅,只有存有仁德之心才能够使人心安定;义是人类的光明大道,只有做出正义的行动,才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做出具体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