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拼凑这个题目,是短时间一前一后偶遇到关于“她们”的播报。
开学季,关注的更多是教育部教育金秋系列第几场几场的发布会,小小体育人为了少迷路,在行走的道路上为了我的学生,更是为了不辜负自己,还是那句“虽然头上有白发但是心中依然有梦想”,因为我的学生们还很小。
关注37个教师节前夕,“国培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总结宣传活动在北师大举行,本次活动以做新时代的“大先生”为主题,旨在总结项目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校长的成果,展示名师名校长为学、为事、为人做示范,担当改革创新当先锋,激励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于漪教育家认为“大先生”必须有大的视野,大的胸怀,大的格局,大的担当和大的气象,她用“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指明新时代“大先生”的自我修养。她说理想信念、改革创新是大先生的灵魂和标志,勉励教师要刻苦专研,关爱学生,不断丰富学识。
又复盘自己,想起前几天关注金牛教育的教师节座谈会和金牛闪耀光彩名师公布,感佩师风高洁,聆听最美声音,那些熟悉人熟悉的事,无不震撼着我,霞妹的《与时代同行 与美好相遇》从班主任视角看到的美好,我联想到霞妹等老师日常的“超人”状态,她们都是老师,也是父母的孩子,更是孩子的父母,厉害的是把每个身份都处理得妥妥的,像她们致敬,她们身上都有着大先生的视野与情怀。
有幸听到于素梅老师“大学科引领一体化推进”,还得感谢领导在幼小群的播报提醒,下午2点-6点与某校的蓉妹从C1到C30屈膝交流,已经快忘记了,这可算得本次教师节的精神大礼,不过早上的西点、三明治、玫瑰花、蛋型唇膏充满了满满的仪式感,几位年轻教师的宣誓更是让整个校园赋予了生机,去了趟茶小教育集团更是让我体会了年轻真好真好,时间都去哪儿了?去哪儿了?
基于落实贯彻《<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于老师从“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新赋能、大学科视域下学校体育新定位、从“两全”和“一体化”谈了学校体育改革的难点及有待解决的新老问题,90分钟时间意犹未尽,离开时虽然已经漆黑一片,但心中憧憬满满。
体育是“大学科”早在一体化培训时,于老师的理念就已入耳,大在哪里?首先它不只是身体教育,属于生命教育,学习技能生存更有保障,增强体能与增进健康生活更有质量,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生命更有意义;它能一学到底-贯穿大中小幼各个学段,能综合育人-育体、育智、育心,能促进健康关乎人生,关键是专业突出能运动、能教学,能比赛,能健身,能融生理、生化、生物、美学、德育等,所以它是具有学科性的大学科,决不能误认为是小学科、小三门。其次是它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双减政策落实下,“双减”给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缺乏系统课程,缺乏专业性教师),给孩子们健康增添了新希望,也赋予了新期待(学生重健康、爱运动、会锻炼),给体育教师成长拓宽了视野,也肩负了新的使命(教师善组织,有创新、有担当)......
由此我想到更多的就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的担当与责任,守护好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才是最根本的,无论是过去提出快乐体育模式、体质教育模式、健康体育模式,还是技能教育模式,所提出的各类体育课堂创新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指导着某一历史阶段的体育课的变革,也为体育课程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体化提出从“乐动会” 三个要素综合判断体育课的质量十分必要具有可行性。
那怎样评价一节体育课是不是好课,过去有多种评判方法,有的是大而全的从评价教师、场地器材的使用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的是单纯看体育教师的教,还有的是从课的总体效果来评判;也有专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方面评判体育课堂的优劣。现在倾向于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体育课的质量,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且突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具体聚焦在“乐”“动”“会”三个关键要素上。
“乐” 是体育学习的基本保障和前提,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的各项活动;到精准把握科学、合理的“动”,即“动” 的是否准确、充足、安全和有效,这正是体育学科特性——实践性的明确要求,体育是实践性学科,操作性知识,实践的主要标志是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并富有成效的“动”,固然对体育课堂教学“动”的评价尤为重要;再到学习结果的把握,即“会” 了什么,以及“会”的程度,假如忽略了“会”,仅仅通过“乐”与“动”来评价一节体育课是不是好课,是不全面的,从目标上看也是不完整的,也正如蒋老师和李老师经常说的从“会”来检验倒扣我们的目标完成情况。
不管大先生大学科还是小先生,愿你我一起践行,一切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做有情怀的教育人。
棉花糖写于2021年9月11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