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早饭的的时候,我对先森说:“你的毛巾好像和儿子的换错了,你的颜色深一点,儿子的浅一点。”
在一边吃饭的儿子回答,“是不是爸爸的毛巾‘高’”一点?”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
儿子继续说:“水‘深’就很高的对不对?”
我终于听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他对“深浅”的理解是“高低”的意思。一时间我不知道如何接话,于是我静静地听儿子把他的话说完。
儿子继续说:“姐姐游泳的时候,那里的水也很深。”
咋一听,儿子歪楼了,但是细细一想,儿童对“物体”的认识往往就是这样的,当你给他一个全新的“概念”时,他一时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他认识、已经掌握的,他便能很快的联想起来。
有一天晚上,3岁的儿子指着天上的月亮对说:“妈妈,你看太阳!”我告诉他,这个是“月亮”。儿子很认真的纠正我“这个是太阳,你看,他是圆的!”这时,我才意识到,在孩子的认知里,他只看到过圆圆的太阳,而大部分时候的月亮,都是弯弯的。如果我硬要告诉他,月亮也可以是圆圆的,他一定无法接受。而孩子知道,天黑了,是晚上,天亮了是白天。所以,我告诉儿子,天黑的时候挂在天上的,是月亮,他有的时候脸蛋是圆的,有的时候,脸蛋被遮住了。这时候,孩子忙说“天山黑色的布把它遮住了吗?”我回答嗯。好了,关于太阳月亮之争 ,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出发”。比如,孩子在捏橡皮泥,他可能捏的是一匹“小马”(孩子可能没有见过小马,只是一个被他叫做“小马”的东西)但是在一边的成人却告诉他,马是有四条腿的,你这个只有两条腿,不像“马”;还有更多的情况会发生在画画中,当孩子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我的妈妈”的时候,画上可能仅仅是几个“圈圈”,然后,一些“好为人师”的家长会边笑边带嘲讽地说:“这个哪里是个人啊,你看,眼睛也没有,鼻子也没有”,有的家长甚至恨不得帮孩子重新画一个,边拿起笔,边说“你看,眼睛要画在这里,鼻子要画在这里,还有手和脚”。我敢说恐怕这种“教”会把孩子教糊涂,成人的世界里,人是要有眼睛鼻子嘴巴的,但是三岁孩子的世界里,是直接在头部加上脚,是典型的“头足像”,这个是和孩子的年龄相匹配的。直到孩子更大些,随着认知程度的深入,他们才会慢慢添加上更多的细节。事实上,孩子们画的不是画,而是他们自己。难怪毕加索会由衷的赞美孩子的画“我花费了毕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所以,家长“教”反而把孩子教糊涂了。
记得有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一段“小孩哭泣背乐谱,学音乐之路好艰苦”的视频。视频中,一个四五岁样子的小男孩,正在钢琴前哭泣着背诵着钢琴乐谱,而妈妈在旁边,不断地教孩子乐谱的发音,孩子一遍一遍的朗读,孩子呆萌的表情和无助的哭声让人心疼。
细细想来,这样的教育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学龄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发展他的身体,发展他的所有感官,学习乐谱知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样教,难道就不怕把孩子教糊涂吗?孩子坐着听妈妈口出念出的“1.2.3.4……”,这是一种被动的接收,因为至于儿童,保留他接收到的信息“清晰可呈现”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拔苗助长,只能让孩子更加“糊涂”。
我们会发现,玩水的孩子,他们关注的是双手把玩时候的感觉,可能是清清凉凉的,可能是湿漉漉的,也可能是享受水流过指尖的感觉,他们尽管没有表达,但是他们时刻在感受,而这个时候,若照顾孩子的成人仅仅关注到“衣服要湿”,“身体要着凉”而连哄带骗阻止孩子玩水,孩子在下一次玩水行动前,很容易自动放弃“感受”,而用成人的方式“思考”。
所以,作为成人,需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需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需要陪同孩子去体验去感受,需要发现并尊重每个不同阶段孩童的状态。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做的相反,一方面就是孩子专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们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及时帮助孩子把“感觉”和“概念”及时配对。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