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听了一本书,名字叫《田园交响曲》。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人要如何才能走出自欺欺人的状态。说到“自欺欺人”,很多人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但当我们真的陷入这种境地时,往往很难察觉到自己正处其中。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牧师收养了一个盲女,这个盲女非常漂亮。有一天,盲女问牧师自己是不是很丑。牧师不想让她知道自己长得漂亮,因为他觉得,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美丽,可能会因此变得骄傲,甚至迷失自我。于是,他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回答她,说:“你一定知道你自己长得很美。”
其实,牧师收养这位盲女,除了出于道义,也有他自己的私心。这种私心是牧师自己不愿意承认的。在相处过程中,虽然盲女看不见,但她依然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东西。
牧师还有一个儿子。有一次,牧师去找盲女时,看到儿子和盲女正在一起弹琴,两个人靠得很近。就在他准备进去的时候,听到盲女说:“我该走了,一会儿我父亲就要来了。”于是他没有进去。等他进去时,盲女就问他……
牧师问盲女:“你觉得我的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还告诉盲女,自己的儿子非常优秀。后来,牧师又单独问儿子,是不是喜欢上了盲女。儿子很坦率地告诉父亲,他想娶这位盲女。
然而,牧师却劝儿子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盲女。他说,盲女还不够成熟,如果现在告诉她,她很可能会接受,但这对她来说并不公平。她太单纯了,这样做其实是在欺骗她。儿子听了父亲的话,觉得有道理。为了心爱的人,他决定离开这里,于是去了外地。
后来,牧师能感受到妻子的愤怒和伤心。每次看到他和盲女在一起时,妻子都流露出难以言说的痛苦。这种痛苦,也许可以称为被遗弃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嫉妒。虽然小说中没有直接写出这种情感,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无疑就是吃醋的表现。
有一次,牧师问盲女:“你会喜欢上我的儿子吗?”盲女回答:“不会。”牧师问为什么,盲女说:“因为我爱上了你。”在她心里,牧师已经成了她的偶像。面对盲女的告白,牧师表面上无法接受,但在内心深处,其实他是接受了这份感情的。
盲女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也许我们很多人也会有类似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选择是什么。有一天,牧师治好了盲女的眼睛,盲女终于看见了牧师、他的儿子和牧师的妻子。那一刻,她感受到了妻子的愤怒,也感受到了儿子对她的深情。然而,当她看到牧师时,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其实是牧师的儿子。可惜,这时已经太晚了,因为牧师的儿子已经成为神职人员,而神职人员是不能结婚的。
小说的结尾,盲女选择了自杀。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也许我们就像盲女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追求的就是内心真正想要的,但其实,那些看似真实存在的东西,未必是我们真正渴望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愿望,其实并不是内心深处真正的追求。
就像那位牧师、他的儿子和妻子一样,他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承受着各自的痛苦和真实感受。这些感受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盲女在看清真相之前,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当她终于看清这个世界时,才发现自己以为爱的人,其实并不是内心真正所爱。她本该拒绝的人,反而才是她真正爱的人。当一切真相揭晓的那一刻,她仿佛瞬间明白了一切,但这种觉悟却带来了更深的痛苦。
这种痛苦究竟是觉醒后的痛苦,还是豁然开朗后的痛苦?也许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思考中寻找答案。然而,当一个人始终无法从自欺中走出来时,那些思考也是建立在自欺基础上的,这样的思考往往也会变成自欺式的思考。
不可否认,思考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这个世界,但如果不敢直面内心的良知,很多思考也许只是建立在算计之上。如果是这样,当善良与算计发生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很可能会被自己的欲望占据上风。当善良被取代时,一些决策也可能走向我们看不见的阴暗面,这样的选择带来的伤害,可能不仅仅是自己,还会波及身边的人,甚至更多的人,而身处其中的人却常常毫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