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而言。少阳叫小阳,抗邪的力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好,就由阳入阴,就发太阴病了。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的病位叫半表半里。少阳经脉行于身体的侧面,居于太阳、阳明的夹界,两边的夹缝。背为阳,就是太阳,前面是阳明,两胁属于少阳。
少阳病的证候分为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腑证。经证一般是耳聋,目赤,头疼,头角作痛。腑证是口苦,心烦,喜呕。少阳的经证和腑证,在治疗上与太阳、阳明不同。太阳的经证和腑证一个是发汗,一个是发汗利小便。阳明经证和腑证也有发汗、泻下,分为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少阳经证、腑证都用小柴胡汤。证有经腑之分,在治疗上不像太阳病、阳明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少阳病治疗不分经证、腑证,用小柴胡汤就可以了。治疗少阳病要用和解之法,这是由它半表半里的病位所决定的。发汗、泻下、吐法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反倒会损伤正气,而引发不良的后果。所以少阳病是禁汗、禁吐。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我个人认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在这里提出来,还是很重要的。把前面讲过的条文和这条结合起来看,就是在太阳篇少阳证的基础之上,再来看这个条文。这条主要的精神讲什么病?是讲少阳病,少阳病是热证,因为在表还有风、寒、温的分别,现在已经到了少阳,已经不属于表了,所以成了热证。如果要分,也有这么分的:少阳半表半里,半表证还有点儿寒,半里证就是说胆——足少阳胆就应该是热证了。
少阳病的提纲是说少阳胆腑之热,反映的症状就是“口苦、咽干、目眩也” 就这三个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