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观影悟禅!
感谢这个让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心智,当内在观点发生了这般变化,我们说他已经开悟。
——《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一气看了两遍,有点深的灵性生命纪录片。
本片的女主角是一名摄影师,先天耳聋,只能勉强说话,读懂唇语。不难看出,她是悲惨的,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对生活有严重的挫败感,走不出自己沮丧、痛苦的阴影。但是,生活中的一系列偶然经历,让她最终觉醒开悟。看着她由混沌到澄明的生活过程,仿佛看到跋涉在人生路上的我们自己。
影片中穿插着对当今世界上头脑第一流的科学家们的采访,这些量子物理学家、神学家、医学家甚至麻醉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过辉煌成就。他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和经验,用科学解释灵性意识,谈到底世界的实相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些灵性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科学的理论来支持。可以说这部片子是灵性与科学的天然的、美丽的相遇。
女主角阿曼达(麦丽·马特林饰)
致敬无偿出演这部电影的13名各领域顶尖学者:
Joe Dispenza: 亚特兰大生命学院脊椎神经系教授;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遗传学顶尖学者;
David Albert:哥伦比亚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
Amit Goswami:量子物理专家,《Self Aware Universe》和《Phyics of the Soul》作者;
John Hagelin: CERN(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教授,统一量子论领域顶尖学者;
Stuart Hameroff: 麻醉和心理学教授;亚利桑那大学麻醉和意识研究室主任;
Miceal Ledwith: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神学教授,《The Message whose Time Has Come》作者;
Daniel Morti:杰斐逊医学院教授,神经学医生,意识-身体-行为医学研究项目带头人;
Andrew B.Newberg:宾夕法尼亚大学核医学教授;
Candace Pert:“修饰肽”专利拥有者,乔治城医学院教授;
Ramtha:蓝慕沙启蒙学院创始人;
Jeffery Satinover:理论物理学家,纽约荣格基金会主席;
William Tiller: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终身荣誉教授,《Conscious Acts of Creation》等作者;
Fred Alan Wolf: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物理学家,讲演家,作家。
当阿曼达走到人生的最低谷时,她向世界发出一个疑问:
我该怎么办?
而13名顶尖学家对这个疑问的解答,便是这部世界影史上独一无二的、以量子物理来探讨心灵解脱的电影:
我们到底知道个X?
这是每一个走入人生低谷,面对重重障碍,不知如何选择、如何解脱的人来自内心深处的疑问;
我们到底知道个X?也同样是每一个致力于探索这个世界本源、了解宇宙真相的科学家、神学家来自内心深处的疑问。
当我们不再把科学家、神学家的回答摆在研究院里束之高阁,而尝试实际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便会如同电影里的科学家发出如此的感慨:
关于“现实”:我们到底知道个X
在阿曼达看来,她的现实无疑是这样的:
天生有听力和发音障碍,但对于美有独特的感知力,于是成为了一名摄影师,好不容易结婚嫁了个男人,却在婚礼现场发现老公对另一个女人眉来眼去。
果然,婚后便发现老公出轨小三,一气之下离婚,可是恢复单身的阿曼达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每次一个人路过电影院,都会看见两个自己:一个是在老公怀里开心笑着的自己,一个是单身落寞的自己。
可是事已如此,除了应付这糟糕的生活,离开那变了心的男人,还能怎么办?
我们每个人都是阿曼达。
尽管呈现出的“相”不同,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种种不如意,当这些不如意的现实摆在面前,我们似乎成为了——“受害者”。
可量子物理学家直截了当告诉你我:
我们局限于相信外部世界比内部世界更真实,现代科学的主张恰恰相反,它认为我们内部的事物将导致外部事物的发生。
“量子物理只计算可能性。”
“你需要意识到,即使是周围的物质世界,椅子、桌子、地毯、房间、还有摄像机,这一切只是意识的各种可能的状态而已。时时刻刻,我都在这些动态可能性中做选择,呈现出我的现实经验。你唯一需要的,就是这极端先进的观念,这观念太不容易理解了,因为我们总认为世界已然成形于外了,独立于我们的经验。”
“人们真能影响眼前的现实吗?绝对能!”
“大多数人都不能持续地左右现实,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可能做到。“
“数学原理能告诉我们一些事情,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的各种可能性,但它无法给的,是我们在自己意识中实际体会到的经验。我选择了我的体验,即可以说,我创造了我自己的现实。”
“量子物理学证明物体内部量子间的空隙非常大,而且量子忽隐忽现,可以说物体是空的。”
“我们为什么在人生中为什么会重复制造出固定的模式来,眼睛能同时接收4000亿个位元的东西,但我们只能看到2000个位元,所以我们会选择想要看到的东西来看到。”
“不要钻理论的牛角尖,把这种视角实用地用在人生中就好。不做受害者,主动承担人生的责任。是你把别人的某部分行为调动了出来,是你制造了别人的态度。而且越为人生负责任,快乐就越大。”
为什么?
因为量子物理学已经证明物体内部粒子间的空隙非常大,而且粒子忽隐忽现,时而在这里出现,时而在那里,甚至在一些地方同时出现。
在你不去看它时,这些粒子呈现无数种可能性,可当你去看它时,它坍塌成了唯一一种可能性。
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花时,花与你同寂,你看花时,花一时明。”
“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意识到的东西。”
阿曼达的现实是她自己的意识投射,不论这样的言论显得多么荒谬,现代量子物理学和意识领域的发展却一再证明:这才是事实。
量子物理学简单来说是一门关于可能性的学科,它揭示了一些重要问题,如‘究竟是谁的可能性’以及‘谁在这些可能性中进行选择’,从而给我们这些真实的体验。唯一能够符合逻辑而且有意义的答案,就是:意识是一切生命的基础。
谁在这些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呢?
在电影里,是女主阿曼达;而在现实中,是观影的你我。
看看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吧:沙发、椅子,窗户,电脑,手机,房子,车子.....那么真实,那么触手可及,难道不是这些现实世界在影响着我们?
可是,一个简单学过量子物理基础知识的篮球小男孩就能推翻你:
“篮球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时隐时现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现在也被发现是由极少量时隐时现的粒子组成,其它地方都是空。那请问,你怎么可能触摸到篮球?”
那么,关于所谓的“现实”,我们到底看见了什么?我们到底触摸到了什么?
这些细思极恐的问题正在考验着我们每个人,如果“现实”由我们自己的意识所创造,那么请问:
你我还是受害者吗?
问:既然面临这么多的选择,怎么样的选择是最好的呢?
答:“心态平和的时候做出的选择是最好的。有时让潜意识、老天来选择也可以。内在直觉反应,感觉很好,就是个好的选择。要注意到生活中的一些蛛丝马迹,也会告诉你怎样做选择,但也要个安静的心灵,静坐是个很好的选择,安静时才可以听到宇宙的声音。”
关于“爱情”:我们到底知道个X
对于量子力学带来的颠覆性思维,阿曼达无法接受,正如我们绝大多数人,知道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怎样,还不是一样拼了命去追求功名利禄;知道了“心是因,世界是果”又怎样,还不是一样怪天怪地怪父母怪老公(妻子)。
作为一个受害者,是舒适的,只管显示委屈,不用承担责任;
作为一个创造者,是艰难的,一切责任自己扛还不能说委屈。
即使受到了篮球小男孩的启发,阿曼达还是宁愿成为“受害者”,她拒绝拍摄婚礼,因为那里有她伤心的记忆;她拒绝约会,因为男人代表着“背叛”。
但问题是,“爱情”到底是什么?
电影里的意识与行为学者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
爱情,可能是因为跟那个人在一起,能提供给你某种胜肽上的满足。
什么是“胜肽”?
现代解剖学和神经学的发展揭示出:胜肽是下丘脑产生的物质,随着血液流向身体,被细胞的接收器接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胜肽,这种胜肽造成上瘾。
换句话说,有一见钟情吗?
一见钟情不过是因为眼前的这个女人(男人)满足了你身体里某种胜肽的上瘾;
有伟大的爱情吗?
爱情,不过是你对和某个女人(男人)在一起的觉受上了瘾。
“亲密的人之间有看不见的能量连接,夫妻之间,吵架需要两个人,和谐的婚姻只需要一个人(做到)就能创造出来。母子之间,只要母亲自己做好了,儿女自然就很好。和一个意识高度临在的人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要不然他就要改变,要不然就要离开。修好自己后,他适合你他会留下来,不适合你他离开对你也是好的。外在的人事物自然而然会改变。”
同样的,有所谓的“个性”吗?
个性,不过是你每天不断重复做某件事,这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如你每天都生气,痛苦,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接线,重复整合那张神经网络,长此以往,这张神经网络构成了长期关系,它们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合起来,成就了你的——“个性”。
再来,有所谓的“情绪”吗?
情绪,只是以化学元素来强化过去的某种长期记忆。比如你总是发脾气,不断加固某种神经反应的联结,形成了即时的固定的反应,所以脾气会越养越大,造成对某种情绪表达的上瘾。
在电影中,因为长期形成的“对男人不信任”神经链接,让婚礼现场的阿曼达看见出轨就觉得一定是新郎;
因为长期形成的“自我厌恶”神经链接,让阿曼达一照镜子看到自己就心生厌恶。
讽刺但有实际启发意义的是:
你、我,唯一该做的,不是质问这个世界为何这样?而是去看看自己为何对某种胜肽上了瘾!
情绪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对情绪上瘾.....上瘾的定义是我们不能停止一件事。我们会为自己设计不同的状况,目的是要营造某种能迎合我们化学需求的处境,来满足体内细胞的生化欲望,瘾头总是需要再多一点,好达到它们在化学方面所期待的高潮或兴奋。所以我的定义不过是,如果你不能控制你的某种情绪状况,你一定是对这种状况上瘾了。
如果你我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对某种觉受的上瘾;如果你我所谓的“个性”,不过是对某种神经链接的固定反应,那么,
你我还是受害者吗?
“我们的确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有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也有我们细胞的世界,还有原子层面的世界,核子的世界,这些都是全然不同的世界,它们有自己的语言,有各自的数学定理,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是大小的问题,而是彻底的不同。但是,它们是互补的,因为我是我的原子组成的,我也是我的细胞组成的,我也是我宏观的生理机制组成的……这些都是真实,只不过是不同层面的真实。科学家和哲学家揭示的最深层面的真相,是他们之间一体不分的基本实相。我们的实相,从最深的亚原子层次来看,你和我根本是—— 一体。”
“我们知道,在生理学上,神经细胞是一起反射,又彼此联结的,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这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如果你每天都生气,痛苦,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接线,重复整合那张神经网络,长此以往,这张神经网络构成了个长期的关系。它们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合起来,成了你的存在“个性”;同样,当神经细胞不再联手反应时,他们之间便失去了联结,也就失去了固定的关系,因为我们每打断一次,那些紧密相连的神经细胞之间的长期联系便开始瓦解了。当我们开始切断这一联结,只是观察,不再透过刺激、反射这些自动程式,而是去观察那些外在效应,那我们就不再是那种身—心—意识—情绪乱成一团的人了,那种只会对环境起自动反射的行尸走肉了。”
“情绪只是以化学元素来强化过去的某种长期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情绪。”
“上瘾的定义是我们不能停止一件事。我们会为自己设计不同的状况,目的是要营造某种能迎合我们化学需求的处境,来满足体内细胞的生化欲望,瘾头总是需要再多一点,好达到它们在化学方面所期待的高潮或兴奋。所以我的定义不过是,如果你不能控制你的某种情绪状况,你一定是对这种状况上瘾了。”
“情绪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对情绪上瘾。”
“神经反应的联结,形成即时的固定的反应,所以脾气会越养越大。”
“胜肽是下丘脑产生的物质,随着血液流向身体,被细胞的接收器接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胜肽,这种胜肽造成瘾头。长期以来细胞就会对这种生肽上瘾。”
“爱,可能是因为跟那个人在一起,能提供给你某种胜肽上的满足。”
“做个观察者,自己有觉知,情绪就不能牵着你的鼻子走。。”
“吵架的时候,表面上是为同一件事吵,但两个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而且各自在各自的世界里是正确的。知道了以后,对对方就会有慈悲心。”
关于“神”:我们到底知道个X
曾经,我们把所有改变人生的期望寄托给“神灵”,如同阿曼达。世界各地的宗教大都是为了给众生一个可以敬仰、可以“有求必应”的“神”。
可是,如果外在世界不过是每个人自己内在的投射;如果“爱情”、“个性”、“情绪”不过是每个人对不同的胜肽上瘾,我们还应该靠“神灵”去解决问题吗?
答案显而易见:
当神经细胞不再联手反应时,他们之间便失去了联结,也就失去了固定的关系,因为我们每打断一次,那些紧密相连的神经细胞之间的长期联系便开始瓦解了。
当我们开始切断这一联结,只是成为观察者,不再透过刺激、反射这些自动程式,而是去观察那些外在效应,那我们就不再是那种‘身—心—意识—情绪’乱成一团的人了,我们就不再是那种只会对环境起自动反射的行尸走肉了。
看见固有心智反应模式,从“行尸走肉”转变成为一个“观察者”,是一切外在现实转变的开始:
我们必须表达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并且聚精会神,全神贯注,随时随地地察觉到它,直到忘我的境地,忘却时间的存在,忘却自己的身份。这一刻,我们是如此的沉浸在这个经验里,那个画面,才是那唯一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当他们下决心要某个东西的时候,量子物理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开始显示真相了,观察者正在全力运作。
做“清明的观察者”,还是做“无明的傀儡演员?
是时候问问我们到底想做什么,这个答案与宗教无关,而只与我们自己有关。
而宗教呢,正如电影中神学教授所说:“宗教只是个媒介,帮助发现最高的那个自我。”
神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是最高的那个自我,是那个全神贯注的观察者,是那个可以让量子物理发挥作用的意识。
当阿曼达终于看见“男人的不可信”只是自己的情绪投射,当阿曼达终于开始理解《水知道答案》里水为什么会受意识影响呈现出不同状态,她第一次尝试去感知那个“最高的自我”,去感知那每个人内在都有的“神”。
我能影响我周围的环境,人群,我能影响空间本身,我能影响未来,我是所有事情的原因。
和阿曼达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受害者”转身成为承担一切事实呈现的“创造者”,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即使电影看完了,你我可能还在想:“这不过是电影罢了。”
没错,科学家们早就猜中的你我心里这个固有的神经联结,电影的最后,是科学家们一针见血的指出:
“ 大多数人不能用意志影响现实,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他们写下一个意图....然后又擦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很傻,他们做不到。然后他们又写,又擦去。所以平均时间下来,那样的作用很小。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所以‘做不到’也就真的变成了现实。”
“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或化学物品连续攻击某个细胞,每天不断重复,当这个细胞最后必须分裂时,它所制造的兄弟姐妹或者子细胞,这新的细胞则有更多的感受器,来接受那些特定的情绪胜肽。”
“当我在谈论“我们”这个概念消失了,我并不是说身体不见了,我的意思是我们从大脑里与我们人格个性有关的那个部分走出来,也就是我们与人交往,与环境互动,与事物、时间、事件相连那个部分的大脑解脱出来,我们并不存在于大脑里面那个一再确认我们的身份及个性的联想中心内。一般人活着这个世界里,认为生活枯燥乏味,令人厌烦,是因为他们没有尝试去获取能启发他们的知识和信息,他们被所在的环境催眠了,通过媒体,电视,透过制造和活出理想的人们,他们的理想是——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想成为什么,但没有人能真正的成为什么。从身体外表来讲,从美丽和男子气概的定义来讲,这些都是虚幻的,大多数人最后向生活投降,甘于平庸。他们可能就这样庸庸碌碌地活,而像灵魂的渴望这类的事情,从未真正的浮出水面。他们可能会想要活成另一种人,但是如果灵魂的渴望真的浮现了,他们就会问自己:还有什么是更值得追求的?或者,为什么我在这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去哪里?我死的时候会怎样?他们开始与这些观念拔河。这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实际上,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那些旧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会开始坍塌。
“所以我们正在有意识地创造着我们的人生,而且,如果我们有意识滴,从灵性的角度,注入这个观念,想法就会改变现实,而现实就是我们的人生。”
“在每天我开始生活的时候,我跟自己有个小小的约定。我说:我用这时间去创造我今天的日子,我影响到了量子领域。现在,如果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个观察者一直在看着我,而且我自己内也有灵性的力量,那就给我一个信号,表示你一直在注意我创造出来的任何东西,并且让它们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显示出来。让我惊讶地看到我有体验这些事情的能力,而且做得让我不会怀疑,这一切来自于你。”
“我们必须表达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并且聚精会神,全神贯注,随时随地地察觉到它,直到忘我的境地,忘却时间的存在,忘却自己的身份。这一刻,我们是如此滴沉浸在这个经验里,那个画面,才是那唯一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当他们下决心要某个东西的时候,量子物理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开始显示真相了,观察者正在全力运作。”
“你用未来的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过自己吗?那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你可曾停下来一会儿,用终极观察者的眼光来看过自己?”
“感谢量子本身,感谢这个让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地方,感谢这个心智,当某个的观点发生了这般变化,我们就说他已经开悟了。”
“量子物理学使得肉眼看不到的可能现象编织到人类的本性中。”
“量子物理学简单来说是一门关于可能性的学科,它揭示了一些重要问题,如“究竟是谁的可能性”以及“谁在这些可能性中进行选择”,从而给我们这些真实的体验。唯一能够符合逻辑而且有意义的答案,就是:意识是一切生命的基础。”
“How far down the rabbit hole do u wanna go?”
“我们每个人都拿到了一片全像的宇宙碎片。”
“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
“宗教只是个媒界,帮助发现最高的那个自我。”
“要修人生的关卡。”
“觉醒(知道世界是你创造的,意识的力量有多大)了,疗愈(不然就是情绪在控制我们的人生)了自我,我们就可以与更高层的自我共同创造人生。”
“灵修非常重要的是要跟生活结合。读再多的书都没有用,一定要应用到生活中来。”
“成佛和开悟是不能‘追求’的,因为一追求就变成了有为,而“有为”是在世间法里的,但是我们要回到那个无为的宇宙大状态中去的,所以追求是追求不到的。但有个方法,多看灵修的书,把一点拿到生活中来用。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身心灵要并重。“
”身体要照顾好。身体好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
“灵修的修持,打坐,念经,祷告都可以。”
“学会从负面情绪里收回我的力量。”
“别人发脾气时,自己保持高度的临在,不批判也不反驳,变成一个空间让他可以放置他的愤怒。放下帮助的动机,因为对方会发现你对他“烦”,想改变他。而只要自己变成一份空间,让他感觉到你的那份沉稳,那份包容,那份慈悲。他就会自然定静下来。”
你相信吗?
你肯行动吗?
还是,
你宁愿继续做这整个世界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