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娃去三亚,在酒店康乐中心看上一个小朋友可以躺着漂浮在泳池里的充气大白鹅,斥”巨资”买下之后兴奋的着人送到泳池边,期待着小美女惊喜的尖叫,怎料,小主一句“我不喜欢这只大白鹅”便草草打发,空留我在海边烈日下一地凌乱。
我有些愤怒,想要发火,然而寻思许久,却是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为什么对小朋友生气?只因为她不喜欢你认为好的东西?
就这一点,似乎苍白的站不住脚啊?
难道要祭出那句我们从小听大的警示名言“我是为你好”吗?
当时无比颓然的我把大白鹅默默的留在了泳池边,踱回酒店房间,陷入了“思考”。
我是应该告诉她妈妈买的东西,你不能说三道四,用就行了,还是应该尊重这些小朋友在比我们小的多的年纪所展现出的自我思维呢?
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教养经验出现了断层,应该代代沿袭的家庭教育传统因为一家一个孩子而被打乱。一个小家庭教养三个以上孩子所积累的智慧,在4+2+1的家庭模式下被完全颠覆。
自然我们独享了两代人的爱,但就像武林秘籍经常说的“反噬”,我们其实也承受了较我们的父辈几何倍数增长的“关注”,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我们是唯一的焦点,于是从小到大的许多事情都被妥善的安排好了,万事都逃不开父母大人的手掌心。许多人到了升学离家才第一次体会独自生活的要义,享受自我选择的过程,甚至许多“妈宝”,成年多年也未曾断奶。
独生子女两代关系间有着一种复杂的双重依赖,直到现在亦是如此。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九零后、零零后们比我们早得多的唤醒心中的自我意识。是如影随形的网络?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现世安稳的生活环境?
也许每一个情景都是一个分子,一个一个叠加,便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产生了有趣的反应。
在生活相对无虞的环境中,能够接收资讯的媒介几乎可以渗透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这样理解,他们所接收的信息总量,也许早我们若干年达到了可以输出自我意识的体量,那么也就不奇怪,他们可以在小小年纪就有一些我们长大一些之后才会有的想法和感悟,也许他们早早的就会成为这么些年来最有情怀的一代人,也不一定啊。
你说,芭蕾会提升气质,围棋会锻炼思维,击剑能培养专注,但如果那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又何苦为难他们,委屈自己?不如做个“识相”的爸妈。
在泳池尽兴之后,小妞爬到我的床上说,她其实就是想要一个普通的救生圈,所谓自讨没趣,自作多情莫过于我。
好在,她发现了大白鹅在陆地上的意义,并命名它为“飞天魔马”,从三亚快递回了上海,也总算让这次不怎么识相的实践稍显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