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许风康先生的扇面书作
近些年,书坛非常热闹。动兀冒出些书法家来,但主流书风似乎约定俗成。仿佛在逛一个品牌的服装店,没多久就产生审美疲劳。因此,久居一个城市后不必年年去看书法展,没那么多惊喜在等你。倒是难得上网,在某个或许非主流的圈子内,活跃着一群个性各异的艺术家,他们不随时风,不屑各种奖项,却专致于自己的艺术实践。风康应该归于这类艺术家,执着于艺术追求而疏于吹毛求疵。在这里,我只谈风康的扇面作品。当然不是因为他的扇面书作入展过全国第一、第二届扇面书法展,而是基于风康对扇面书作的独到领悟和准确把握,形成了气韵生动、清新高雅的风格,犹如谦谦君子,举手投足间闲适自如、风度翩翩。
风康的扇面以少字为主,满幅不多。但无论字多字少,章法如何,都让人看起来十分舒服,能一下拔动你的心弦。一是用笔干净、准确,笔力遒劲,这是千锤百炼且方法得当的结果;二是结字独特,碑的沉稳帖的飘逸兼而有之,从中可见他的学书规迹,涉猎广泛,兼容并蓄;三是审美取向高雅,视野开阔,文人味十足。总的来说,风康的书法已经形成了以"雅、洁、逸"为主要特点的个人面目,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风康于书法出道很早,二十几岁时即获全国性书赛最高奖,三十几岁任吴县书协主席。主要原因或许来自于他极好的秉赋,天资聪颖且具备一流的艺术直觉。但真正了解风康的人知道他也曾"为伊消得人憔悴"。他早年学画,素描速写色彩等基本功非同一般。后涉国画山水,醉心于黃宾虹和黄秋园。待绘画有些象样后却为落款发愁,因而练习书法。由《武威汉代医简》入手,后学《书谱》,再学汉隶和北魏碑。数年后,风康无心插柳之举却有了意外收获。他的书作在全国大奖赛上频频得奖。结识宋季丁先生后,风康从艺术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书法,取法更广,并致力于黃宾虹、弘一法师手稿研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面目。自此十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种展览。在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展中,风康即以一幅扇面入展,在如此重要的展事中这是非常罕见的。
随着对风康的渐渐了解,知道风康的书法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并非偶然。而风康的扇面书法独树一帜,还与他的综合修养有关,绘画方面的专业素质使他长于布局,善于整体把握作品的各种关系,对大文化背景的关注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使他笔下增添了书卷气。近期风康以篆隶书入扇,同样不拘一格,清雅舒展。对于风康来说这"韵"、这"雅"已经流淌在心里,因此他用扇面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字,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