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0与10000次》
我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同样的死胡同?.
图式疗法
我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都受各种模式的牵引,我们的弱点和强项也都深藏其中,这也是我们一直跑进同一个死胡同的原因。
内在部分
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的产生与作用
儿童的基本需求包括:
与他人有稳定的联系;
自信心和能力;
表达需求和感受的自由;
自发性、乐趣和玩耍;
现实的界限。
三个内在小孩
受伤的内在小孩
当受伤的内在小孩在体内活动时,就会引发羞愧、孤独、恐惧、无助、被抛弃、悲伤或受威胁等伤心和压抑的感觉
被宠坏的内在小孩
如果愤怒、怨恨、冲动和固执在某些情况下以不合理的程度支配着我们,那么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很可能会引导我们的感受和行动。冲动是指不考虑后果,不考虑损失,不考虑自己,尤其是不考虑他人,当下就行动。
幸福的内在小孩
幸福的内在小孩,这是我们灵魂中健康的一部分,他让我们无忧无虑地、充满好奇地进入情境去体验和享受。在这种状态下,轻松、愉快、新奇、有趣、轻快、安全感引导着我们。人们可以进行愚蠢的游戏,跟随荒谬的想法。当幸福的内在小孩占主导地位时,我们会感到被爱、与他人相连、安全、有价值、乐观和有自发性。
内在审判者
内在审判者的两种类型
苛刻的内在审判者
如果你是一个让自己承受极度压力的人,那这可能是因为你心中有着苛刻的审判者,这使一个人的价值直接取决于其成绩。他的满足感始终是短暂的,因为他永远要实现更大的目标。更糟糕的是,如果哪一次没有实现目标,这个人就会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价值,是不值得被爱的。
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
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并没有给人真正施加压力,没有强迫行为,也没有给人某个明确的目标,不会刺激人去表现得更多或牺牲自我。他传达的信息通常都是贬义的。更多的是自我贬低和自我怀疑。
内在审判者的表现形式
对成就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
对成就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通过提出过高的要求给我们带来压力
对成就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常会有下列表述
“你必须一直是最好的。”
“如果不完美,那就毫无价值。”
“如果你不瘦,你就永远找不到男朋友。”
“错误发生在别人身上,但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是什么让人受刺激并形成对成就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
关注好成绩
因表现不佳而被剥夺爱
以成就为导向的系统
父母为孩子树立价值观
对情感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
这个内在审判者并没有刺激我们表现得越来越好,而是要求我们不断地照顾别人,甚至为别人牺牲自己,忽略自己的愿望和需求
对情感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常会有下列表述
“你必须帮助别人。”
“不要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那是自私的。”
“做孩子的完美母亲。”
“你必须做的和你想做的/往往是对立的/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是做你想做的,不是,而是做你必须要做的!”
是什么让人受刺激并形成对情感要求较高的内在审判者?
逆向关照
抑郁症、残疾、酗酒或因其他理由导致依赖性强而需要照顾的父母,往往会使子女心中产生在情感上苛刻的内在审判者
那种额外的负担往往会落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过早地将自己的需求置于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之后。
有样学样
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常会有下列表述
“你只是很尴尬。”
“如果有人真的了解你,他们就会远离你。”
“如果你没出生,事情会更好。
是什么让人受刺激并形成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
性侵害
身体虐待
情感虐待
忽视
其他严厉的惩罚
欺凌
应对方式
顺从
顺从是指完全以他人的想象为自我导向,以此让自己不感到内疚的倾向。别人情绪稳定时,这类人也会感到稳定。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必处理自己的需求,也就不会产生矛盾。但是,他们的重要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实际上也并非是在“真诚地”与他人接触。
回避
回避是指对来自内在审判者的有害声音的逃避——这往往也代表一种对生活的逃避。这类人确实能成功地回避不愉快的感受,因为回避者会寻找一些不会让他们接触童年感受和父母命令的地方
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就是指一个人似乎完全不顾受伤的内在小孩,否认羞愧或悲伤等感受,他的自卑感往往被过度的自信有时甚至是傲慢的外表所掩盖。
成人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有健康、完全得体、既不幼稚也无不足的内心部分,能成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决定,解决问题,保持人际关系。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很好地评估并满足自己与同伴的需求
自我救赎
帮助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一步: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的辅助物品
第二步:认清需求
让负面的感觉过去吧,仔细感受自己内在的情况;
问问自己现在需要或想要什么,当前没有满足哪些需求,你想起了哪种童年时的场景;
问问自己,比起童年时代,你今天能更好地满足哪些需求。
第三步:进行关怀
为什么我现在会感到悲伤和受伤?我现在需要什么来缓解这些感觉?
我需要怎样做才能感受到快乐而不是悲伤,感受到联系而不是孤独?
抚慰被宠坏的内在小孩
第一步:查明原因
对被宠坏的内在小孩的愤怒进行分类和理解
第二步:限定目标
多少才算多
目标和需求
第三步:获得控制权
未满足的需求
好目标,坏目标
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愤怒
我知道这点!——学会读懂信号
一点一点——掌控愤怒的“剂量”
现在,我需要……我的幸运石
强化幸福的内在小孩
第一步:建立联系
第二步:给予空间
第三步:融入日常生活
摆脱内在审判者
第一步:进行清点
内在审判者的信息从何而来
第二步:进行改变
第三步:学会反对
核实真相
对来自内在审判者的信息追根究底
这条信息的正反面分别是什么?
到底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这条信息对实现你的职责和需求有多大帮助?
你视为榜样的那些人,在多大程度上遵循这一信息?
你有哪些与这条信息相矛盾的经历?
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的朋友会建议你怎么做?
第四步:减少有害信息
检验自己的行为
第一步:认识有害行为
第二步:区分优点和缺点
第三步:改变计划
第四步:减少有害行为
减少顺从行为
减少回避行为
减少过度补偿的行为
加强成人自我
第一步:计划改变
第二步:实施改变
总结与感悟
我们都太拘泥于某些思维和行为模式。虽然知道它们是不恰当的,是有害的,然而回想某些关键时刻,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按照这些行为定式行事,我们不由自主地以一贯的方式行动,即使这样的行动对我们自己是一种伤害,这源于我们没能找出那些让我们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失控的情况和原因。
认真对待那些一再出现的心理模式,并了解它们在自己人生中的意义,我们处理生气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自身的情况
能够感知并满足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快乐而不放纵,觉得一切都在合理的掌控之中,感受并反思自己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是获得更多真实性和情感平衡的关键
重新得到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控制,让自己可以更满足地生活——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感到舒服,就像穿上了适合自己的衣服一样。
我们是习惯的“奴隶”,因为我们经常遵循路径依赖,条件反射似的处理面临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是自己的主人,因为我们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读书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通过书中的介绍以及练习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记录,找到让我们特定条件触发的特定动作,深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为和我们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以及每次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梳理,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权得到什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在照顾到自己情绪的同时,又能照顾到别人的情绪,用完善的成人自我处理好面临的所有事务,放下过去的、令人不愉快的行为和感觉,改变自己的生活,摆脱束缚,重获人生的掌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