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今天的经历,觉得人性真是复杂,记录下来,自我告诫,共勉之。
1 别让自己的匮乏感影响了孩子
因为下午要去医院复查,跟素素商量好,避免她奔波,这次就不带她去,我自己带着结果去找医生,她去上学。
只是这样一来,她就不能在家睡觉了,时间比之前要更紧一些,我们吃完中饭,我就送她去学校,然后再直接去地铁站。
结果越紧张越容易出错,当我们吃完饭,拿上东西匆匆走到学校附近、看着前面一个高年级姐姐脖子上的红领巾时,素素才记起来自己的红领巾落在家里的茶几上了。
当时正是午休时间,我一来一回至少需要十多分钟,时间有点久,也影响她午休,何况怎么给她也是个问题。
思及此,我就问素素能否不戴红领巾。她带着哭腔说不行的,老师肯定会说她的,而且老师说过一次不戴就收回红领巾一周,所以必须要我回家拿了给她送来。
着急间,我想起之前有家长说过,距离学校五百米左右的小卖部有卖红领巾的。于是跟素素商量:她先上去,把东西放了,再下楼来等我,同时我去小卖部买了红领巾再送过来给她。
她答应了,背着她的书包上去了。我赶紧扭头往回走,去找那个小卖部。
等我去到小卖部,一块钱买到一条红领巾,一边快步往回走,一边心里感叹这红领巾真是良心价格。一抬头却远远的看到学校里,素素已经下楼了,正无聊的在楼前顶着太阳来回走,看起来等得有点着急。
我快步跑到学校门口,跟保安室的大叔示意,请他开门,叫素素出来系上红领巾。保安大叔从保安室的窗户里面看着我们系红领巾。避免尴尬,我随口说:“忘记带红领巾,刚去小卖部买的。”
他热心的说:“你刚才也不问问我们,我们这里面一大堆红领巾,随便都可以拿一条给她了。”
然后还重复得惋惜我们怎么不问他们,反正他们那边的红领巾多的是,就在保安室旁边的墙上挂着呢,最后又补充了一句:“都是别的同学不小心弄掉了的,也没找回去。”
我目送着素素上楼进教室,然后出发去地铁站。我边走边剖析自己在和保安大叔对话一瞬间的思维模式,越剖析越细思极恐。
首先,我被自责包围着。自责先产生于我认为自己应该对忘记带红领巾这件事负责,接着我认同了保安大叔的话,觉得这事我处理的不对。但事实上,且不说忘记带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单说若是我知道那些红领巾是别的孩子戴过的,我还是会选择自己去买一条。
但是为啥当时我就那么容易赞同了大叔的话,在那一瞬间全盘接受而并自责呢?为什么我没有理性分析这个问题呢?
也许还是源于内心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体现在太容易去寻求认同,而不是相信自己的看法。
樊登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的解读中提到,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若是过于展现自己权威,并以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感觉,这会让孩子倾向于向外界寻求认同,并进而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而不去相信自己的判断。
长此以往,就会越来越不自信,总向外部寻求价值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自然越来越不自信了。
然后就产生了严重的无价值感和内心的匮乏感。思及此,我真是冷汗沥沥。然而,还好觉知是开端,慢慢的去填坑吧。
其次,放大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并产生不必要的面子思维。正因为我太把红领巾当个事情了,并理所应当的认为大家都把这当做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得赶紧解决掉,免得被别人看到了会有更多的麻烦。
我这么想,也这么做了,很快拿出了自己觉得的最佳解决方案,根本没想到向管理进门的保安大叔请教。
而我为什么觉得事情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否则会有大的麻烦,这真是源于儿时父母传给我的面子思维。父母常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因此他们在生活中非常的谨小慎微,最怕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而我在遇到这个事情时,启动了我的应急模式,就是儿时习得的这个赶紧默默处理掉的想法,因为被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多没面子,孩子没戴红领巾被老师知道了多影响她的发展。
无论现在想起来多么可笑,当时是真的没有看破,还是慢慢的填坑吧。
2 你之凉意,我之冰窟。
下午到医院看完医生,在窗口排队时,忽然听到旁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家乡话:“这里也没有个椅子坐,站着我好累啊。”
我好奇的回头一看,旁边队上站着一对五十来岁的夫妻,说话的是那位大妈。我指着不远处的椅子告诉她:“那边有椅子可以坐。”
她哀叹:“那些椅子太冰冷了,我坐不了。刚才在上面看医生,医生要我坐下,我都不敢坐,这椅子都太冰了。”
然后又连声跟我道谢。
我却觉得惭愧。每个人对待事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你认为的恰恰好,却是她的不够好。但是往往我们会维护自己的看法,把这个看法当做是我们自己,而他人一旦认为这个想法不好,就是对我们的冒犯,因此冲突由此频频发生。
但是人一天产生的念头是无数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念头不仅是能意识到的,也有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念头,而产生一个念头可能仅需要万分之一秒。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有时候念头是积极的,有时候念头又是消极的。所以要我们忠于自己的一个念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但是有没有想过,其实想法在经过证实之前,也只不过是一个念头而已。
世界上真的有绝对正确的想法吗?全方位无死角的想法,像全方位无死角的美女或帅哥一样,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的能为他人设身处地,真的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在没充分了解他人的痛点之前,能不指责,已经很不错了。
人与人的理解,因经历的不同,真的是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不深入交流,根本没可能产生真正的感同身受。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之凉意,我之冰窟。
3我们能有多从善如流,就有多从恶如崩。
我们能有多从善如流,就有多从恶如崩。
回家刚走进院子,就听见一阵喧闹声,我闻声而去,看到的是一件破坏行为。
五六个婆婆搬着架子梯,拿着竹杆子,在敲着院里的红李子,她们拼命拉着本已经低垂着的树枝,扯着上面紫红紫红的李子,装进自己腰上系着的袋子里,那袋子看上去已经沉甸甸的。
树枝经不住扯,已经有一些断裂的声音传来,我忍不住心疼的提醒:“小心别把树枝扯断了。。。。”里面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就是要把它扯下来哦。”
我一开始很反感,但走近看到那些紫红的李子,立马馋虫附体,在她们已经扯低的树上摘了一颗。
大约是觉得这样速度太慢了,梯子上的婆婆使劲摇着树枝,地下下起一阵李子雨,我捡了七八颗,往回走了。刚走了几步,听见咔嚓的声音,一条硕大的树枝落在地上。
旁边的婆婆说:“好可惜,明年就吃不成了。”
谁还管得了明年有没得吃,今年的先吃到肚再说。
所以对自己的道德感真的不能太过于高估,既如此,也尽量别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他人了。
因为我们能有多从善如流,就有多从恶如崩。
自我告诫,共勉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