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为了你好我才打你”“为了你好,我才说你”“我现在对你严厉,你未来会感谢我的”
但是你知道此刻孩子心里怎么想的吗?
“我宁可你不对我好!”“如果这是对我好,那你自己去做好了”“你现在这样对我,看你老了我怎么对你”
作为父母可能会觉得我那么爱你,我把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你了,为什么换来的却是冷漠、痛苦和羞辱呢?而父母这些话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他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呢?比如“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看我多厉害!”“看孩子多让我有面子!”
这样的沟通背后是一个人高高在上,一个人在下的不平等垂直关系。没有人格尊严平等和尊重的沟通,自然结果也就不会理想,这其实是另一种“控制”。
其实“爱孩子”和让孩子“感受到爱”是不同的,孩子怎样才能感受到爱呢?这需要父母足够的理解和包容,但我们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家长逻辑”,这个家长逻辑,父母说的话、讲的道理几乎都是正确的,并以强烈渴望孩子更优秀为出发点,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其实主要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大多从父母自己的感受出发,而非孩子的感受。
设想一个场景当一个男孩子哭得很伤心,经常会看到家长指责说“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哭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句话中我们看到其实家长说的:“哭的确不能解决问题”看起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知道情绪其实是需要安全疏导的,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不会被滞留或被堵塞。作为大人,我们也有伤心的时候回哭,如果被告知哭是错误的,你会有什么感受?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先让孩子舒缓情绪,告诉孩子“如果哭能让你感觉好受些是可以哭的,妈妈陪着你”等孩子情绪平稳后,可以试试问以下的问题:“刚刚发生了什么?”“你现在感受如何?”“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从这件事中你学会了什么?”
有些会质疑这样会不会教坏孩子,毕竟社会上不会有人会这么将就他?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只有关注了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绪,你教孩子的那些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如果你是先讲道理,不关注感受,结果往往是孩子跟你对着干。这个是很多时候觉得孩子不听你话背后的真正原因。一个情绪被压抑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许社会没有人关注孩子的感受,但是作为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因为家是孩子在外面遭受一切挫折后最温暖的港湾,如果连家人都抛弃了,那孩子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所以父母的职责就是在家里为孩子示范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