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先生对于红楼梦确实情有独钟,在这一领域绝对是高产作家,以至于看到他关于红楼梦的新书,大家都不禁赞叹“又出书了!太能写了!” 蒋勋说红楼系列拥有大量粉丝,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影星林青霞,她每周必从香港乘飞机去台湾聆听蒋勋授课(有钱就是任性),并表示“蒋勋是我惟一的偶像,半颗安眠药。”
人对于某件事物的反应源于其对于事物的认知。对于作家来说,创作应该是一个汲取养分和释放能量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认知外部事物,然后总结归纳与他人分享。好的作家就像一个优秀厨师,能在江湖扬名立万、自立一派,靠的就是“两把刷子”:一是对自身风格的追求,譬如鲁菜的清香、鲜嫩、味纯,川菜的酸、甜、麻、辣、香,湘菜的酸辣、软嫩,粤菜的鲜、嫩、爽、滑,苏菜的口味平和、咸中带甜等;二是对食材的认知,即使面对豆腐这种平民食材,也能根据其特性创造出不同的菜品和口味与食客共飨。
我想,蒋勋读红楼系列之所以能够粉丝无数,其重要原因便是蒋勋先生对于《红楼梦》这部史诗巨著的独特感知和新颖视角。从感知层面看,面对《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蒋勋先生认为可以当成美学来阅读。何为美,有人说“美就是漂亮”,但个人认为漂亮只是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美不是一种视觉而是一种感觉,它的真正核心是有价值和有竞争力,美的背后隐藏着生命延续的强烈愿望,不美的事物都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了。所谓审美,就是努力寻找事物存在的价值,即使它隐藏在边缘,被人嫌弃和遗落。一个人如果具有美学思维,他往往会比较宽容,因为存在即有价值,有价值就有美的存在。这点和佛教很像,因为“只要一心向善,人人都可自救”。蒋勋先生也曾说:“《红楼梦》是可以阅读一辈子的书。我是把它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正是这种对《红楼梦》的美学追求,形成了蒋勋先生“红楼感悟”的最大特点——“去脸谱化和包容”:在他的笔下没有单纯的“好人”与“坏人”,没有勾心斗角的“宫斗”,每一个形象都是个性鲜活的,都是“美”的存在。或许小人物的形象会倏忽不见,但这也应了《金刚经》里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芸芸众生,本就是回头无影踪。
蒋勋先生认为“《红楼梦》自始至终保有对每一个人的悲悯和包容,它看到了每一个生命的优点与缺点相互依恃的关系。每一种生命情状都有形成的遭遇姻缘,不是个人能够左右,因此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在蒋勋先生眼中,“《红楼梦》使人在宿命面前懂得谦卑,越多看一次,越懂得生命的不忍,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命运与性格的宿命。”人性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和灵魂,我们之所以喜欢一部作品,最根本原因的就是能感受到人性的悲悯与对宽容的渴望,而宽容是最闪耀的“人性之光”。正如历史学者房龙所说“人类的精神体现贵在宽容,可是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么多无辜者死于不宽容的屠刀或是战火之下? 这,是人类长久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沉重的命题。”
从视角层面看,《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是一本描述《红楼梦》小人物的书,也是作者“致广大而致精微”写法的绝妙体现,面对《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蒋勋先生独辟蹊径,用独特的手法描写小人物生命的鄙俗粗鲁及忧愁不堪。细微之处见真章,正是对这些萤火之光的描写,折射出《红楼梦》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和娴熟的驾驭能力,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感。同时,蒋勋先生引入了《金刚经》中“微尘众”的概念,“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众尘,宁为多否?”寓意世界是微尘之集合,其本质是空无的,一切名相都是“假名”和幻想,一切的烦恼都是自己的执着和迷惑。而多到像尘沙微粒一样的众生,在六道中轮转,人人都是微尘,个体皆为平等,只不过是PM2.5和PM10的区别而已。
在《微尘众》中,或者说在蒋勋先生的红楼系列中,都给予贾宝玉多重身份的象征,他既是到凡间基层锻炼的神瑛侍者,也是曹雪芹在书中的本尊,更是蒋勋本人观察“红楼梦中人”的眼睛,贾宝玉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他就像一条金色的线,把不同的人物串联起来,并通过他的行为、感悟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观以及对于微尘众小人物的态度。
比如在贾宝玉的心中,小人物是平等和需要尊重的,不管是位居显赫的北静王还是贫贱卑微的“二丫头”,他都一视同仁的给予了尊重;不管是顽皮任性的晴雯还是心怀妒忌的贾环,他都息事宁人的选择了宽容。
在贾宝玉的眼中,小人物是有宿命的,他看到了众人的“判词”,不管是香菱、袭人还是晴雯、可卿,都有命运的归宿和安排,而且小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同“宝黛”一样,都因前世的因缘,产生了现世的纠葛,因此,作者认为对于小人物的命运,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救赎、不悲悯,放每一个生命在他们自己命运上的因果”,因为宿命是无法解释和不能改变的。
在贾宝玉的意识中,小人物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权贵世界的浑浊肮脏,同时也反映出 《红楼梦》作者内心的叛逆与自身的道德批判。通过主人公与小人物的关系,“作者隐晦的书写了家族官场男性的腐败堕落……然而作者却不是要指责他人,而是一个人承担所有过错。这种“道德自省和自我批判”是作者的一种反抗,在惯以把“道德的苛刻要求加诸他人之上”的时代显得那么的珍贵,充满人性的光辉。
读完这本书,或者说读蒋勋先生说红楼系列的书,我最大的感受可以归结为两个词:放下和不纠结,但是做到真的很难啊。但是,正因为难,所以人生才会被称为一种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