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魂铸就浙江担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省域文化自觉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为核心理念,系统部署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为浙江发展注入深厚文化动能。二十载春华秋实,浙江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前瞻性与生命力。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当以“三个自觉”践行文化担当,让千年文脉在之江大地焕发时代光彩。

一、以历史自觉守护文明根脉,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从推动良渚遗址申遗到支持《宋画全集》编纂,从保护绍兴仓桥直街到修复西湖历史景观,他以战略眼光构建起文化遗产保护的“四梁八柱”。数据显示,浙江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基层实践启示我们,守护文明根脉需把握三个维度:系统性保护要像大运河申遗般统筹全域,避免碎片化管理;活态化传承需如永嘉昆曲般创新表达,让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全民化参与应借鉴“百城万名”文保志愿队模式,激发社会力量守护文明。在杭州拱墅区,运河畔的“武林大妈”志愿者队伍,正是群众参与文化保护的生动写照。

二、以时代自觉创新文化表达,激活精神共富动能

面对“成长的烦恼”,习近平同志以“浙江精神”破题,提炼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时代内涵。这种精神传承在浙江实践中不断焕发新机:嘉兴“红船精神”引领基层治理,“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品牌覆盖1.4万个文化生活圈,DeepSeek等科技企业推动文化数字化创新。

新时代的文化创新需把握三个着力点:科技赋能要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般搭建数字平台,让文物“活”在云端;场景再造可借鉴“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将文化服务嵌入社区肌理;价值转化需如“孝心车位”“共享花园”等民生项目,让文化成果可感可及。在温州,通过“文化特派员”制度,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田间地头,正是基层创新的鲜活案例。

三、以全球自觉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明互鉴担当

良渚遗址申遗成功时,国际考古界惊叹于中国对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能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球巡展时,海外观众震撼于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这些实践背后,是浙江以文化为桥连接世界的自觉。从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到打造"良渚论坛",从支持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到推动浙产文艺作品走出去,浙江始终以开放姿态参与文明对话。

这种自信源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当"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品牌覆盖1.4万个文化生活圈,当"孝心车位""共享花园"等民生项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浙江用实践证明: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现代化。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论断一脉相承,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东方智慧。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浙江文化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从仓桥直街的乡音守护到数字文化的创新突破,从“红船精神”的传承弘扬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浙江始终以文化自觉引领发展自觉。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千年文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浙江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