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小A同学给我反馈了工作坊的感受,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她因为又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快乐。但是有两个想法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小A说,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偏好以后,就知道自己有时是违背了个人性格去做一些事“就像参加大学生知识竞赛一样,本来那些题就没有一个会的还要搜,那为什么还要参加呢?就为了那一张本就不该属于自己的纸?有意义么?我个人感觉这个就是原则问题,本来就不会还去参加干啥?这对别人来说就是不公平。”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偏向之后,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有了更理性的认知,这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比如发现自己更喜欢安静,所以就把对待外界的大门关闭,然后享受这种感觉,这种行为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就像昨天我们说的那样,在通往梦想的路上,绝对不会只有你喜欢的,适合你自己天生性格的道路,而是一定遇见各种困难和挫折。当然有些事情,对某些人来说困难,但对另外一些人可能就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为了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有时就要放弃自己的喜好,走出舒适区,因为总在舒适区里,是不会让人进步的。比如小A说的参加知识竞赛,因为自己不懂,所以在搜答案的过程中,让自己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这种行为是对的,而且很赞。不过可能每个人参加的目的不同,比如有的人是为了一个奖项,有的人则是为了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其实这些目的都无可厚非,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我想对于参加活动,如果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能够根据个人喜好,多去参加自己擅长的活动,从而把自己的喜好转化为突出的能力,这样不仅心情愉悦,而且还培养了自己的职业素养,何乐而不为呢?但即使是自己喜欢的活动,也会遇见未知的情况,比如一个偏内倾的同学有一个很好的活动点子,也很想把它转化为实际落地,但是却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一种选择是放弃了,告诉自己就是想想而已;另一种选择是克服自己先天的性格,勇敢的接受挑战,付出行动,一次拘束、两次拘束,慢慢地发现自己和人打交道不是那么困难了,最终找到小伙伴一起把这个想法实现了。那么你更喜欢做第一种人还是第二种人呢?
小A还说自己是典型的判断型的人,如果有作业或者有任务绝不会拖延到最后才完成,来了大学,自己每天也喜欢很忙碌,“因为一闲下来我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连小说也不看了,因为怕上瘾”。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不仅是小A存在,好多人现在都存在。每天像个陀螺一样的忙,似乎自己的每天都很充实。其实是这样吗?当我们每天晚上盘点一下这一天都做了什么能清楚地写出来吗?如果能写下来,那么看看这些事情和自己定立的目标是有关系还是没有关系的呢?以我自己目前为例,我每天晚上会问自己几个问题1、你今天运动了吗?完成了1万步的任务了么?2、你今天写作1000字了吗?3、你今天控制饮食了吗?4、今天你读书了吗?之所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是和自己的目标相关的,而有些事情,比如早起打卡学英语,发布cd等,因为已经成为了习惯,所以不用再提醒自己了。我虽然喜欢看韩剧,但是我可以控制看的时间(也是经过锻炼才能养成的)因为人不能每天只有工作,人也要放松,享受生活啊。所以不要让自己没有时间而显得充实,而是要学会目标管理,每天有计划地学习和生活。关于这个话题,我做完工作坊后给大家做网课教给大家。
如果你还有不同的见解,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