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是因为读过作者的《追风筝的人》才起了看它的心思。
浅浅读了几章,觉得并没有能像《风筝》那般让人想要一口气读下去。如此,哪天想起来了就接着往下看,或者从头开始。
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也只是这两三个晚上的事。在一个小书店里点了杯咖啡,本意是想体验体验那种电视里演的画面来着,却不知不觉坐了一个半小时,将故事看到了莱拉遭受战火失去了家人,她的左耳亦失了聪的章节。
接着,故事里的莱拉以及玛丽雅姆就进入了我的脑海,极其想知道最后她们是怎样摆脱由拉尔德,战争,阿富汗无理的法律所造就的屈辱及苦难。
当莱拉与玛丽雅姆因为阿兹莎(宝贝)的出生,关系开始变得缓和时,原本暗淡无光的生活也融进了一丝温情。一个人不如两个人,两个人不如三个人(一人より二人、二人より三人——《家族的模样》)
当莱拉与玛丽雅姆第一次尝试逃离喀布尔,逃离拉尔德,骨气勇气追求生机时却因轻信他人而被警察逮捕,进而遭受拉尔德暴力毒打时,深深可怜那里的女人,扮演着多么卑微低贱的角色。矫情夹杂深情地庆幸我们出生在中国,这个有民族安全感的国家。
玛丽雅姆拿起铁揪反抗拉尔德时,自己心疼又带着兴奋的想象着那个画面。想让自己不错过玛丽雅姆的每一个神情,却在恍然看清那个由自己想象出来的玛丽雅姆时,竟然是自己的脸!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这个真的很难回答。
幸好,幸好,玛丽雅姆获得了莱拉、阿兹莎的爱;也明白了娜娜,扎里勒对自己的爱。相信玛丽雅姆会在另一个地方回到他们的身边。
莱拉与塔里克,是整个故事最轻松的部分了。能够久别重逢,相守相伴接下来的时间,这个结局,很满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写于2017年4月14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