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寻常又不寻常的周末下午,说寻常,这就是一个非节假日的周末。
说不寻常,这是上海中小学期末大考前最后的周末,孩子和家长们正如火如荼的把自己埋没在复习迎考中。
然而在家长群里一则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今天上午,**小学五年级学生跳楼了!女孩,十楼,人当场没了。
点开视频后我不断骂自己心大,因为,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内我的心还不断的漱漱颤抖着。
视频只是个远景,一群人围着什么,唯一让我感到冲击力的只有画外音:
一个女人凄厉的哭叫声:是我的错,是我的错--妈妈再也不逼你做作业了……
可以想象,在女孩翻跃而过的十楼:
---书桌上,还放着她没做完的作业;
---阳台上,还晾着刚洗过的校服;
---墙壁上,还挂着她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只是最终定格在了11岁……
这是继2019年一名17岁男孩与母亲争吵后跳桥上海又一起学生自杀的悲剧。
我们可以怪社会,也可以怪教育制度,还可以怪孩子自己太脆弱,但是家庭教育却是无法洗脱的话题。
我们没有资格去责怪这位母亲,因为她余生将要面对的痛苦一定远超我们的想象:
--失女之痛
--家人的埋怨
--社会的舆论压力
--最重要的是,人生的信念和希望极有可能就此被摧毁了。
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相信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爱却披着狰狞的外衣把亲生孩子推下了十楼,杀死了孩子,也杀死了自己。
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中提到,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我们无从得知在这个孩子生命最后的几分钟,也就是双手扒住十楼窗户前究竟与她妈妈间发生了什么?但无疑,孩子是在一种“感觉糟透了”的情况下做出让人痛心的举动的。
一次记得在理发店,老板的5岁的儿子玩高温美发棒,差点烫到顾客,老板气得要惩罚他,另一顾客火上浇油的说,打的他痛到哭他下次就不敢了。
我们似乎习惯于用惩罚来教育孩子,终极目标是为了让他变的更好,但此前注定要让孩子经历一种“痛到哭”的感觉才有效吗?
还有一则让人无语的消息,某大V(拥有153万粉丝),为了惩罚自己年仅6岁的女儿没有完成作业,不顾邻居和阿姨的求情,将她独自留在家中至深夜。
期间这个孩子要经历的除了独自烧开水,还有一个6岁孩子深陷孤独的绝望与恐惧。
最后该大V向整个互联网宣告自己的胜利:受了惩罚的女儿和没有受惩罚的儿子都表示会好好学习……
典型的先让孩子感觉更糟,再让她更好。
只是这样真的是“好”吗?
是一时的“好”?还是长久的“好”?
家长内心深处是为了孩子“好”的“好”,还是只是自身的控制欲得到了“好”的宣泄的“好”?
如果爱的表达方式是那么的面目狰狞,那么孩子一定不愿意接受这份爱。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所以
---有的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权威感到震慑,同时也学会了逃避和撒谎,
---而有的宁愿去死……
在近年来在国内盛行的几个教育流派,如"PET"《父母效能》,“PD”《正面管教》其中涉及到很多心理、成长发展术语和技巧, 其底层逻辑就是平等,尊重和理解。
当你在惩罚孩子时,其实你已经站在了一个处于优势的制高点了,其行为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你在“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下”利用你成年人的各种特权来让孩子先感觉“不好”起来。
如果真心为了孩子“好“,请慈眉善目的去爱,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更糟糕的感觉,真正的“好”也会随之而来。
闺蜜带着矛盾的心情吐槽说这个周末,为了迎考好对孩子吼了整整两天,最后我们达成一致,今晚都要好好抱抱各自的孩子,让他们好好感受到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