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苏学子,“4821”成员|李鹏与三峡工程(1a)

25岁的李鹏在克里姆林宫前

【李硕勋夫妇及其家庭】

1988年4月,李鹏就任国务院总理时,家庭及其身世鲜为人知。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他是革命烈士后代,父亲叫李硕勋,母亲是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的胞妹赵君陶。

李硕勋,原名开灼,又名李陶。1903年生于四川庆符(今属高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投身于"五卅"运动,被选为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会长,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织学生运动。

1926年8月,李硕勋与赵君陶在上海结婚

1926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春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与师长周士第率部参加瑞金会昌战斗。1928年4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军委书记、代理省委书记。1929年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参与领导宜兴、江阴、无锡等地农民起义和筹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的工作。1930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江南省委军委书记。1931年5月到香港,任中共两广省委军委书记。1931年8月,奉命赴海南岛组织游击战争时,因叛徒出卖,于13日夜在海口市得胜沙路中民旅馆被捕后,不日就义。

作为早期革命者,年仅28岁的李硕勋,其功绩在中共党史里留下的笔墨无多。但他牺牲前留给妻子赵君陶的一封遗书,则显得尤为珍贵。

该遗书云:

陶:

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一段时间后,赵君陶在国民党广州出版的《民国日报》上,看到丈夫被害的消息,并将这段消息剪下来,收藏了几十年,一直到她晚年离开人世。

当年丈夫的遗书是经难友、狱卒,辗转寄往香港,几经周折才到赵君陶手中的。她说,李硕勋牺牲时,李鹏才3岁,他遗书中只说要“善育吾儿”,却没有提到女儿。其实,那时我已怀二胎,他不知道。李琼生于1932年,没见过她父亲。

赵君陶,是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人。1919年随全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引导下,投身到反帝反封建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8月在上海与李硕勋结婚。同年冬到武汉,担任湖北妇女协会宣传部长,动员妇女支援北伐铁军。大革命失败后,奉党组织之命回到四川重庆,在二哥赵世双家里隐蔽下来,以教书为生。曾先后在成都、金堂、简阳、五通桥、合川、雅安等地教书。1935年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7年李一氓奉命入川,遂接上组织关系。

1939年初,邓颖超推荐她到合川县周家祠堂创办第三保育院,任院长。对保育院收容的5-10岁难童,精心教育;对中共南方局和地方党组织来院隐蔽或工作的地下党员认真保护和关照,直到抗战胜利。她和院里的同事共抚养了800多名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岁不齐的儿童,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受到良好的教育,完成了学业,走向了社会。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赵妈妈。邓颖超对她在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曾亲笔题词:“在抗日烽火中以伟大慈母般的爱培育下一代”。

1945年8月,第三保育院合并到重庆歌乐山保育院,她去到延安,后到东北,任哈尔滨第四中学校长。

1950年9月后,创办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天津南开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后参加北京化工学院的创办工作,后任副院长。是全国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

李鹏与母亲在一起

1985年12月14日,赵君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幸运成为留苏“4821”成员】

1948年9月初,东北全境解放前夕,毛泽东已然着手谋划新中国的未来了。经中共中央批准,东北局负责选送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人才。这21人是未来新中国向苏联选派留学生的前奏和序曲。1951年始,新中国正式向苏联选派了375名留学生。此外,还分别派出有海军留学生53人、空军留学生30人、青年团留学生22人、东北工业实习团88人。

最初留苏的选送标准是:军级以上烈士和干部子弟。他(她)们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25岁。其父辈都是革命先辈、共和国奠基人。

留苏21人合影

这21人中,许多是我们现已熟知的人物了。他们分别是——

叶挺之子叶正大、叶正明

叶剑英之女叶楚梅

李硕勋之子李鹏

王稼祥义子朱忠洪

张浩之子、林彪之侄林汉雄

罗亦农之子罗西北

项 英之女项苏云

谢子长之子谢绍明

任弼时侄女任岳

任作民之子任湘

高岗外甥江明、之子高毅

刘伯坚之子刘虎生

杨琪之子杨廷藩

萧劲光之子萧永定

邹韬奋之子邹家华

张宗逊之侄张代侠

崔田夫之子崔军

贺晋年之子贺毅

罗炳辉之女罗镇涛

这21人,李鹏位列二排左一。1928年在上海出生的李鹏,1941年至1946年,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中学、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46年至1948年,己任晋察冀电业公司技术员,哈尔滨油脂厂协理、党支部书记了。

李鹏1947年在哈尔滨油脂厂

出国前,任湘在东北的纺织厂当厂长,邹家华是松江省宾县常安区区委书记。谢绍明是延安派往东北的第一批干部团成员,东北局指定为留学生支部书记。后来谢绍明因病回国,大家推荐李鹏为党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邹家华和任湘为支委。罗西北的身份特殊,他在苏联长大,有苏联护照,抗战胜利后曾被苏联国安部派往齐齐哈尔从事情报工作,因俄文和中文均好,被选为留学生领队。

时任东北局领导高岗、李富春、林彪等参加了送行仪式,鼓励他们要在苏联好好学习,要根据祖国建设的需要选择专业,早日学成归来为祖国建设出力。

最令留学生高兴的是:每人一套西装和一双皮鞋。

据了解,21名留学生的生活费用由联共(布)党照顾,每人每月津贴500卢布。当时的苏联尚未从战争创伤中走出,商品奇缺、物价飞涨。自1950年起,驻苏大使馆又每人每月发放补助150卢布。从1952年起,留学生费用都由中国政府承担。

500卢布,是一个怎样的水平呢?

1950年代,苏联大学生的津贴一般是250卢布。按当时的汇率,500卢布大约为200元人民币,与国内部长的工资相当。换句话说,青年学子在生活上得到了祖国的精心照顾。

1949年10月28日,陈云在会见苏联大使罗申时说:“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一个严重障碍,就是缺乏既懂专业又忠于人民政府的技术干部。”

1952年,刘少奇会见赴苏留学生的讲话,可谓语重心长:“送一个学生到苏联念书花的钱,等于国内二十五个至三十个大学生花的钱。这些钱花的不是你们自己的,是国家的,不要以为国家拿出的钱就不心疼,只有父母或自己拿出的钱才心疼。如有这样的想法,去苏联学习的资格就不够。国家花这许多钱是希望同学们能比国内学得更好、更多,回来后能更好地为人民工作。苏联的大学,一般比中国办得好,办得切实一些。因此,要求你们到那里好好学习,回来解决国内还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这里举个例子,算作是对500卢布的注释。

这期间,除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外,苏联也派遣了大量专家和顾问援助中国建设。1950年苏政府要求中国为其专家每月支付2000-4000卢布,作为对企业的补偿,中国政府难以接受。周恩来强调说:“这笔费用相当于每月10000-18000斤小米,而我们中央政府主席和副主席,每月只有3400斤小米,部长只有2800斤小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