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5年10月22日,上午8点,150分钟。
阅读书本:《少有人走的路》,中国商业出版社,第一章内容(P1-77)。
阅读目标:一本书能持续畅销20年,其魅力何在?心智成熟的旅程又是一段什么样的旅程呢?带着这份好奇开始了第一章的阅读。
阅读方法:看了两遍,第一遍浏览,第二遍细读做笔记。
阅读笔记:
导序:
我们奉献给你的不是一本时髦的书,它甚至还会让你感觉到一点点的不舒服。不过,请不要回避,你也无法回避,因为回避这一问题的结果是:你不是承受更多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离痛苦。
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一、自律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
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
孩子12岁时应该无须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课,再去玩。如果缺少自律,未必是管教不严。首先父母得先自律,还需要给予足够的爱和温情,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
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不自律的表现: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问题;另外一种更具有破坏性的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
承担责任: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如果责任感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前者为自己强加责任,后者则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外界发生矛盾时,前者认为错在自己,后者把错误归咎于旁人。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这两种症状,尤其是孩子。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主动投入爱、时间和精力,甚至是承受痛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忠于事实:如果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条原则。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指引自己的道路,身边每天都有新信息,要吸收它们,地图的修订就要不断的进行,这些修订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痛苦,我们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变得奇特,不仅抗拒新的信息,甚至指责新的信息混淆是非,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这是多么可悲啊。
移情是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而忠实于事实的生活就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即我们自身进行反省。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问和挑战,这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
保持平衡:自律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自律本身要把持得当,称之为“保持平衡”,它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求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
“中年危机”是人生面临的诸多危机之一。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渡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不少人不敢面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东西,所以无法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机,只能止步不前,不能享受到新生带来的欢悦,也不能顺利地进入更加成熟的心智发展阶段。
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求精神和意识的发展。但是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
心得:
浏览完第一章时,似乎并没有触及自己的内心,甚至感觉并没有体现出它20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来。相比之前看过的《心灵货币》和《生命的重建》好象还少了一些立马就能与内心产生共鸣的东西。但是抱着不甘心的想法又重读一遍,才又觉得如同书中所说是“推迟了满足感”,此时做完笔记仍感觉一丝抹不去的甜味在心头。
刚看到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那会儿也是心里嘀咕了一下,貌似我已走过了这段心智成熟的旅程了吧。第一章的自律,似乎也不是我所面临的问题。想作为教师的我够自律了吧。那时以为自律是自觉,作者笔下的自律却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细细想来,在生活中,确实选择性地过滤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是怕去承受痛苦,忽视问题的存在。
我们依据过去的经验来看现在发生变化的世界,拒绝去修正。如同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互联网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教育这些我们被称为我们的事业的两个方面也不能幸免。新生媒体层出不穷、在线教育等此起彼伏,如果对这些新的信息视而不见,那无疑于是坐以待毙。但是面对这些,我们所做的不应是逃避,或是让自己充满恐惧,种下恶果,而是应该推迟满足感,以积极的心态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推迟满足感后才会迎来人生更大的快乐。也许这对于已处于满足感状态的我来说是一个警钟吧,生活中还有很多要承受的痛苦,只是我选择性的过滤掉了。确实需要再重新审视自律的问题。
或许“中年危机”又是另外一个警钟,哪些是已经旧的过时的观念呢?我需要放弃什么?自认为一直在尽量让自己保持着和这个社会的节拍同步,所以希望自己不要面临着中年危机吧。不过,保持着一颗居安思危的心也是应该的,但不能让自己处于恐惧的状态中。
实践:
1、培养子女方面
自己做到自律,选择积极地去面对人生中的问题,也鼓励孩子自律,做到先苦后甜。从小事做起,比如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玩,但这个习惯至今也没完全养成。有时想,孩子在学校学了一天,回来再让他马上做作业是不是太过于残忍?更何况有时孩子是在看自己喜欢的漫画书,更不忍心去打断他了。看样子得先让他有这个意识,再慢慢和他一起形成自律。
2、教学方面
现在高校教师看似还捧着一个铁饭碗,其实这样想本身就表明还固守着老观念。不仅各种在线教育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整个变化的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内容都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教的仍然是过去的一套,旧的课程名,旧的内容。教师如何才能自己跳出过去的框子,教给学生新的东西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不惧怕学习,所以眼下能做的就是努力读书,但也深知,光闭门读书是不行的,教师人际圈子十分有限,如果不主动走出去,是一定会与外界、与业界脱节的。这个理儿一直都懂,但也一直在选择逃避,也许找到自我突破的办法才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出口。可是要如何才能做到呢?陷入迷茫,实践的第一步大概就是开始承认事实,直面问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