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接了两个家有青春期孩子的个案咨询,每个案例都是两个小时的沟通。
共性有很多,有一点,是大部分孩子都存在的,不仅存在于青春期,在跟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深有体会,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关于沉迷网络的孩子,他们怎么了?
妈妈们对孩子喜欢玩手机,喜欢跟手机里的人聊天,喜欢看短视频,看电视剧,一整天抱着手机不放,甚至熬夜看,极度的焦虑,而且愤怒。
这不是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只是未到青春期的孩子,尚不敢反抗。
大部分的父母都非常迫于解决眼下沉迷网络的行为,希望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令孩子们切断与网络的联系,而懒得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们为什么愿意同远在他方,活在虚拟世界的人聊天,也不愿同就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家人们说心事?不反思反思,是什么让孩子们选择了虚拟,脱离现实。
因为,现实中得不到温暖,得不到理解,得不到爱与关怀,他们只能到虚拟的世界去寻找。
那些没有见过面的人,会因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同身受;那些远方的人会听他们诉苦,然后给予安慰和鼓励;那些活在虚拟世界的人,给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渴望却未曾感受到温暖,理解,鼓励,叫他们如何不沉浸于此。
在跟父母们聊天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父母们不断的陈述着具体的事件,他熬夜,他网恋,他懒惰……跟孩子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一丝丝的情感链接。没收手机,摔手机已经成为无助的父母们唯一能使出的杀手锏,当下就要断了孩子们的念想。
自以为这样的暴力手段可以使孩子们屈服,从而听话,回归家庭,回归课堂,专注学业。
用过这样手段的家长们,想想孩子们最终的表现是什么?
船长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爱,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才会将情感转移至虚拟世界,成年人用粗暴的手段切断他们与虚拟世界的联系,以希望他们回归现实,殊不知,这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绝望。只有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被爱与被关怀,得到价值感与归属感,他们才会回归现实。”
就连孩子们看着被摔坏的手机,绝望的吼叫着:“这是我的命”。父母们依然觉得自己没有做错,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
我们都曾是孩子啊,我们也经历过青春期,可为什么在我们成为父母后,却完全忘记了当初希望父母怎么对待我们。做出很多偏差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做出很多叛逆行为,是为了试探父母是否真的爱我们;甚至做出一切伤害自己的行为,也只为了报复父母,看看父母是否真的心疼。
没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搞砸。
每一个活在虚拟世界的孩子,都是对现实失望的孩子,确切的说,他们是对父母失望。
不要再歇斯底里的数落他们,已经用冷漠阻断了他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再粗暴切断他们与虚拟世界的联系,那便是无情掐断了他们最后一丝与这个世界的联系。近年,青少年自杀的案例,实在太多了。那些鲜活灿烂的生命,该唤醒父母们的反思了。
从生活的一点一滴,陪他们走回到现实生活吧。去旅游,去徒步,去看电影,去享受亲子时光,让孩子们在生动的生活中体验到手机之外的世界,原来这么有趣。这么温暖而美好的。
眼前已然幸福安宁,又何必苦苦追寻诗和远方。
但有些美好,常常转瞬即逝,大部分父母在做了一些细微改变后,看不到感受不到孩子明显的变化,便会中途放弃,认为这些关爱无效,体谅无效。
想想,让孩子们变成现在这个“叛逆”的样子,用了多少年,做了多少伤害他们的事情,却奢望他们能在短时间内马上变成一个听话又懂事的孩子;奢望曾经的伤害可以一笔勾销;奢望孩子们从此积极向上,没有阴霾。
这永远不可能。
同时,为人父母,要学会提高自己感受爱的能力。当孩子外出玩耍,兴高采烈地给你带回了礼物;当孩子为体谅你的工作辛苦,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家务;当孩子一时兴起,周末给你准备了一桌家常菜时,请你们好好感谢孩子为你们做的一切,请放下你手上的工作,放下那些繁杂的琐事,放下那个你也整日不离手的手机,看看你的孩子,对他们表示感谢。
对孩子表达感谢,他们才能从我们身上学会感谢。
对孩子表达理解,他们才能从我们身上学会体谅。
对孩子表达爱,他们才能从我们身上学会如何爱人。
允许你的孩子是不完美的孩子,他们会犯错,会偷懒,会做很多让家长头疼的事情,这个世界,他们是第一次来啊。
接受我们是不完美的父母,我们会犯错,会无知,会做很多伤害孩子的事情,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啊。
再纠正孩子错误行为之前,先建立情感链接,“我爱你,但不可以”,温柔而有边界。让爱在彼此之间流动,对方就不会疯狂的试探,让偏差行为愈演愈烈,伤人伤己。
别再以爱之名,伤害孩子们了。
今天先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