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有人跪拜樊代明。我在隔壁谈起樊代明,写了几句话,也请你看看吧。 至尊宝啊!说你什么好啊,我苦口婆心给你讲了那么多(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等),你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我建议你学点概率论与统计学,你不学,理解不了西医,那就只会跟着不懂的人亦步亦趋。 就是这个樊代明吧,他胡言乱语,大家避之不及,但是你觉得他是口吐莲花。好吧,我就简单说一句。樊代明的谬论很多,我只举一个例子。 樊代明说,他是天生的高血糖,平时空腹血糖就是8mmol/L,西医说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就是高血糖,就得吃药。我就不信这个邪,我高血糖是父母给的,是传家宝,我就是不吃药,就是不吃!我不吃药不也是好好的,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你能看出樊代明错在哪里吗? 第一个问题,高血糖诊断标准6.1mmol/L是怎么来的? 是根据统计数据定义出来的。统计发现,当人群的平均血糖高于6.1mmol/L时,人群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可以叫糖尿病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注意,这里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人,是群体。血糖的指标是群体的数据,也就是说,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值。 换言之,每一个个体都是可以有差异的。 但是,对于医生来说,他得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可以把95%以上的高血糖覆盖在里面,这样做虽然也有小失误,有个别人可能会排除在外,但是大概率上讲诊断是没错的。 如果把标准定得更低,覆盖面会更大,漏诊率会更小,但是社会成本会更高;如果标准定得太高,覆盖面会更小,漏诊率会更大。综合考虑,以6.1mmol/L为适宜。 个别人由于遗传因素,他的血糖一生下来就比别人偏高,发生糖尿病事件的概率也不一定比人群的平均值大,这种人就是樊代明之类,但是这种人人群中极少,属于偶然的例外(西医可以个案处理)。
第二,血糖是个理化数据,高血糖是血糖指标偏高的意思,不是得病的意思。不能把理化指标偏高歪曲为得病。高血糖不等于糖尿病。但是长期的高血糖,糖尿病事件的概率增加。看看,这里又是概率——我让你学点概率,你死活不肯——既然是概率,就又是一个群体的概念,每一个个体是有差异的,意思是说,同样是高血糖,有的人多年也不得病,有的人没几年就得病了。但是,概率上说,你有高血糖,迟早发生糖尿病事件的概率就大。
第三,血糖指标偏高,西医让你吃药,控制血糖,就是控制发生糖尿病事件的概率,推迟得病的时间。——看看,我又说概率了。 吃药的意义在于,跟不吃药相比,你能推迟发生糖尿病事件的时间,你如果不吃药,可能撑不了三年就得病了,但是你如果遵照西医嘱吃控制血糖的药物,控制好血糖指标,你可能十年也不得病。你的生存质量比不吃药好多了。西医不是万能的,并不会保证你长命百岁,是人都得死,西医只是能帮助你延年益寿罢了,少得病,推迟得病,减轻得病的痛苦;并不是培育千年王八万年龟。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秦始皇,谋求长生不老,让西医给你开出长生不老的药方。
第四,樊代明诡辩说,医院里的老头老太太,按照西医的要求吃控制血糖的药物,最后怎么还是住院了呢?樊代明这就是不懂西医,或者,他本来是懂的,他是个西医,很难说他真的不懂,但是他为了攻击西医,拔高中医,故意装糊涂。樊代明这里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叫幸存者偏差。医院里的糖尿病人,如果平时不是老早就听西医的话,按时长期服用控制血糖的药物,他们可能早就得大病了,甚至早就死了,根本就轮不到住院的机会了。轮到住院机会的,反而是受益于西医文明的。樊代明这是故意贬损西医的成就呢。 注意,控制血糖的效果,对人群是一个统计数据,但是对于个体来说,是可以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对于个体的差异,西医也不是坐视不管,现在就可以做基因检测啊,如果是遗传性高血糖,可以适当耐受一定的血糖偏高。 还有另一个极端,对血糖更敏感的,更低的血糖也有较高发病危险性的,西医可以单独地对症治疗。
以上谈的是糖尿病事件。同理可以分析高血压事件、心脑血管事件等。 比如,为了预防心脑血管事件,西医主张中老年人或高危人群终生服用拜阿司匹林。有人会说,拜阿司匹林有副作用,吃了也不一定不得心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心梗等);那就干脆别吃了。这样可不行,如果你是高危人群,你遵西医嘱服用拜阿司匹林,你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可能降低为20%,否则,你死活不听话,未来几年那你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可能高达80%,到时候你脑梗或心梗了,抢救不过来,一命呜呼,那你可就追悔莫及了。再说,拜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可以消除的,西医有办法的(可以联合用药),你只要有从医性就好了。注意,这里出现两个概率(p),一个是20%,一个是80%,意思是说,虽然只有20%的概率发生,但是仍然会有人不幸发生;否则,80%的概率发生,也有幸运者安然无恙。但是,事先你并不知道你是p,还是q=1-p(这里p+q=1)。两个概率摆在这里了,你现在可要想好了,你是遵医嘱还是随心所欲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