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进入钱币收藏世界的
我的祖上和家人都没有收藏的经历和爱好,而我却对钱币收藏情有独钟,并曾经乐此不疲。引领我进入收藏世界的是一批逃过“破四旧”运动的“家传”古钱币。
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收藏钱币是在1990年,那是我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第2年,在一次和爷爷偶然交谈中,爷爷无意中提及“破四旧”期间的往事,并说自己当年曾帮助我的曾祖父深夜在自家二楼墙壁捣了个洞,往墙壁夹层里倒进了一小箩筐的“铜钱铜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就磨着爷爷到老房子里找到了当年那个墙壁洞的大致位置,并在其垂直向下的一楼地面的墙壁上拆开一个洞口,我伸手往里一摸,果然碰到了好多圆形物体,抓了一把拿出来一看,爷爷兴奋地说“没错,都还在!都还在啊!还有的,再摸……”,接着陆陆续续地摸出了几千枚“铜钱铜板”,幸免浩劫的钱币终于重见天日。经过分类整理,这批钱币分为外圆内方的“铜钱”和制作精美的“铜板”两大类。又对照《新华字典》历史年号表,“铜钱”以宋代和清代小平钱为主,“铜板”数量不多,但有五文、十文、二十文等三种面值。由于年轻,当时我对这批钱币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于是就四处找有关书籍资料,上海教育出版《钱币漫话》的生动钱币小故事和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的洋洋大观,深深地吸引了年轻的我。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在本地方言中所说的“铜钱”就是“古钱”,“铜板”就是“铜元”,“银番钱”就是“银元”。在这批钱币中,最珍贵的就是大清铜币“鄂”二十文,此币通体咖啡色老包浆,制作十分精美,可惜的是该币整圈齿边被敲打过,幸未伤及内齿。爷爷告诉我,这个是本地以前民间青少年玩“滚铜钱儿”游戏时所为。由于以前当时娱乐项目较少,许多游戏都是就地取材,自娱自乐。“滚铜钱儿”游戏就是以废弃使用的民清铜元为道具的一项简易活动,参加者以拇指、中指分别捏住铜元正、背面,食指轻托铜元齿边,然后将手中铜元滚出,以滚出距离远为胜。这个游戏中,边道比较厚的铜元往往会滚出远距离,占尽优势,所以,参加者都愿意将铜元道具的齿边敲打加宽加厚,现在本地偶尔所见的卷边铜元大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我的这枚“鄂”二十文就是这个“滚铜钱儿”游戏的受害者,记忆中这个游戏到七十年代后期才逐步销声匿迹。
爷爷当时还告诉我,依稀记得我的曾祖父还在老房子的厢房地下埋藏过一罐银元首饰。我的曾祖父是个典型的中国式老人,一生靠勤劳、节俭、善良发家致了富,积累了一些钱财。本地所流传的一个生活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我的曾祖父平时外出办事会友,总是把布鞋或蒲鞋夹在腋下,不管夏天冬天,无论刮风下雨,总是光着脚丫行走在或冰或烫的路上,等临近目的地才穿上鞋子…我爷爷出生在这样比较殷实的家庭,多少有点纨绔子弟习气,曾祖父很生气也很担心,在世时期从不让我爷爷过问钱财之事。所以,曾祖父是否真的在厢房某处埋下过银元首饰,爷爷也不是很确定,只是在曾祖父弥留之际听说而已。我和爷爷曾经二次关起门来在厢房选点挖地三尺,结果都一无所获。后来,我离开了城郊老家,搬到了市区,爷爷继续居住在老房子,再后来老房子卖了,听说已经几易其手,之后又被整村拆建了。我很遗憾,拆建的时候,我没能回去看看,是不是真的还有我喜爱收藏的钱币。
多年后,我仍然对两件事情耿耿于怀:一是那道墙壁,我应该多凿几个洞,毕竟从二楼垂直落下的钱币不会是全部,左边右边应该还有;二是厢房弄了两个点太少了。现在老房子早也是别人的财产,我没有机会随心所欲地挖地捣墙了。哥哥描述的一件怪诞之事更令我懊恼我家卖错老房子了:同村一老房子卖了,新主人一家住进去后,结果莫名其妙死了一人,后来将房子翻修翻出了一大罐银元首饰,还给了原主人,人们都传说那是新主人受不了财气。巧合的是买我家老房子的第一任主人,也莫名其妙地死了一口人(我很同情,比起人命,收藏什么都不是)。哎!希望老房子的曾经居住者们都能平平安安,幸福一生……
我的曾祖父在我懵懂之年就驾鹤西去了,我的爷爷活到八十多岁,现在也离开我好多年了。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领我进入斑斓的收藏世界,但是他们辛劳创造和保留的财富,引领我进入了钱币收藏世界。每每拿出钱币收藏册,看到这一枚枚包含历史积淀的古钱币,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音容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