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改变主意,我也该行进在奔往千里之外故乡的路上。现在,我只能安之一隅,心向北方。
从昨天始,朋友圈满屏的堵,今早醒来更甚。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那是12年国庆,也是国庆中秋叠合的假期,且是长假免过路费首次实行。
因为感同身受那份焦灼的心情,所以对路上堵友那是一个心疼。但相信甜蜜的期盼会为单调的行程注入些许的喜悦,因为前方是又见炊烟起的故乡。
于远离故土的人而言,节日的内涵往往是忽略的,更在乎的是假日的长短。在一个长的假日,大家会选择出游,但也有不少远走他乡的人儿会选择回到故乡。曾看到一句话:所有的节日,都是乡愁的发源地。说得真好!
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说,美丽乡村的印象,只是背井离乡后记忆里的虚假幻像。诚然如此,依然难忘故乡!即便你曾经是那般决绝地逃离故乡,但若干年后依然会心生向往。
那个承载你人生第一声啼哭的地方,是她为你注入生命的底色。你的很多精神气韵在故乡都能寻到踪迹和影子。
在这点上,一个年少时有着乡村体验的城市移民,比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城里人的确多了一份温情的记忆,多了一个魂灵的庇护处。因为前者除了远方,还有故乡。
想起听谢有顺教授的讲座。他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那个根据地往往就是作家的故乡。如周庄之于鲁迅,边城之于沈从文,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商州之于贾平凹,西海固之于张承志⋯⋯福格纳说,我一生都在写我那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
无独有偶,昨天看到格非的一篇文章--《如何处理经验》。他指出,很多作家,如鲁迅、莫言,尽管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时间远远长于农村,但写作的经验基本上还是童年的经验。他认为,城里生活的观感和见识,跟在农村的那种融入土地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可见,一方面,童年故乡的经验为作家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异质融入血液,植于骨髓,烙在心底,成为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和标签。真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句话。
有时我想,对于故乡,如果能做到想回就回,想待多久就多久,那当为人生一大乐事。然而,对大部分人而言,远离故土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许是一种有意的追求,但终究只为谋生,又有几人是为了诗和远方呢?
双节即至,既当万家团圆,又应祝福祖国!
随笔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