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赏析
为世间的不平事拔剑,为萍水相逢的苦命人打抱不平,好一副侠肝义胆。不去进一步探究的话,会顺理成章地认为贾岛是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才会有如此义薄云天的满怀豪情,殊不知,他比一般白面书生还要文弱。
贾岛,字浪仙,又名瘦岛,生于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盛唐的宏伟气势虽还未走远,可那片繁花似锦已是过眼云烟,不复存在。他无缘见证大唐的空前盛况,却经历了动荡和离乱。贫寒困苦追随他一生,大有不离不弃的架势。
范阳是他的家乡,由于曾是叛臣安禄山的老巢而赫赫有名。安史之乱后,长期为藩镇所占据,时刻处在紧张的防备状态,几乎算得上是与世隔绝。
出身平民家庭,门第寒微,迫于生计,不得已栖身佛门,法名无本,自号“碣石山人”。长年累月的艰苦岁月,让他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不易以及现实的残酷,清幽寂静的佛门净地,也许可以拂去心头的尘埃与阴霾。
一遍遍诵读经书,参禅悟道,枯寂的禅房里,回荡着袅袅的佛音,他的灵魂可曾受佛祖的净化和洗涤,旁人不得而知,在这万籁俱寂的圣地,逐渐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沉默而寡言,惜字如金。
不喜世间的繁华热闹,对功名利禄淡而处之,宁静而致远,孤独又无畏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面无表情地观察着周遭往来的一切,他的喜怒哀乐从来不会轻易挂在脸上,他的情绪与表情是脱节的,似乎尘世的一切纷扰是非,都难以让他挂怀。
或许,吟诗是他唯一的惦念,也是他躲避世俗的好去处。
他可以为了吟诗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因此世人又称他为苦吟诗人。
迈入佛门,在他的心里,其实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在洛阳,对出家人是有规定的,午后绝对不得踏出寺院半步,这似乎并不是什么苛刻的规定,而贾岛却满是愤懑,只因为他的自由被束缚住了,这是他难以容忍的事情。淡泊一切的他,固执起来一点都不含蓄,独自叹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可他的不满终归得不到解决。
不论何处,束缚都是存在的,只是某些明显,某些不明显而已。
也许,在他落发的那一瞬间,已经确定自己将永不沾染尘世了,决心此生此世与枯灯、佛珠为伴,可内心深处的骚动,经不住撩拨,一旦有释放能量、实现抱负的契机,他断然决定还俗,重新坠入尘网,继续未完成的心愿。
一个半俗半僧的诗人,有一颗想要出仕的尘世之心,也有一颗甘愿寂寞相伴的禅心。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邂逅几个重要的人物,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一生的命运轨迹。韩愈之于贾岛而言,正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转折点,让他放弃了佛门,重归世俗。
“推敲”二字,是贾岛的首创,说来话长。
平凡的一天,贾岛来到长安城的郊外,打算拜访一个叫作李凝的朋友,怀着与旧友即将相见的喜悦心情,他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走走停停,费了好大功夫才找到李凝的家门。
此时,皎洁的月光铺满大地,澄澈又安详,白昼里生机盎然的万物在黑夜里变得静悄悄的。轻轻地敲门声无意间惊醒了安眠于树上的小鸟,诗人感到有些抱歉,也有些悠闲。
三五下的敲门声过后,小鸟都醒了,主人李凝却还未应声开门。原来,李凝已经外出。贾岛不愿空手而归,于是吟诗一首:“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作诗一首也不枉此行,第二天他便骑着毛驴返回长安。路上,趁着思绪放空,他想到了昨晚一时兴起而作的那首小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句让他琢磨了许久。月亮之下,推门而入,意境倒是也不错,如若换成“敲”字,也许更为恰当妥帖。
想着想着便入了心,走了神,一边骑着毛驴,一边反复吟诵着,不断比划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间,已经进了长安城,迈入天子的脚下。
他与韩愈的相识就由此开始。被仪仗队簇拥着的韩愈,从大街的那一头缓缓走来,还沉浸在自己诗句里的贾岛,骑着毛驴无意间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中。下场可想而知,差人将他带到韩愈的面前,质问他为何乱闯。
换做旁人,也许会因为惊吓,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而贾岛竟然无动于衷,甚至将这首诗念给韩愈听,并讲明了自己的纠结。
意想不到的是,韩愈竟饶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认真地对贾岛说:“依我所见,还是用‘敲’字较好,万一门是关着的,又如何推得开?况且,深夜造访友人,还是要先敲门才好啊。而且,单单一个‘敲’字,使夜深人静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是更加活泼?”
韩愈的一番分析让贾岛深深折服了,觉得甚是在理。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就在一个偶遇中成了至交。他深藏不露的才华,也为韩愈大为赏识,劝他还俗,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在韩愈的支持鼓励下,他终于决定还俗,想要凭借一腔热血与满腹文章转战仕途,奈何与金榜题名无缘。理想虽恢弘远大,现实却冰冷无情。举子想要凭借科举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岂是易事,出身卑微的他,没有坚强有力的靠山,一切只是镜中水月罢了。
苦心磨炼了十年的宝剑,在等一个出鞘的机会,跃跃欲试,剑锋直指天下不平之事,横扫千军的气势和魄力,无人能敌。遗憾的是,如此宝剑,竟然没有一展雄风的机会,只得苦苦等候着,忍受着不为人知的孤独寂寞。
寂寞不可怕,怕的是无人赏识。
一向气短力微的他,也有如此气冲斗牛之势。可日行千里的骏马也需要伯乐赏识,将它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从而发挥出它的威力与能量。
决然还俗,壮志满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将自己的抑郁归结于公卿的压制,对此无能为力,却又无法满不在乎。他从裴度庭院经过,吟道:“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他作诗嘲讽裴度的聚敛无度,却也无奈自己的出仕无门,他的抱负无处施展,位居高位的人却不知收敛,可叹、可叹。
贾岛有个名为无可的堂弟,同时出家,同为诗人。贾岛半路还俗,一心奔前程,想要有所建树,无可却依旧合掌向佛,不问世事。
在贾岛准备还俗时,二人有约,将来功成名就之后,依然皈依佛门。约定固然是诚恳的,可尘网恢恢,一旦沾染,再想脱身,难如上青天。无可写诗提醒他勿忘约定,他是如何答复的呢?
“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他对清静之地的向往,未曾磨灭过。可身在凡事,心念凡尘,七情六欲再难割舍。
一生坎坷,却在诗艺中得到精神的馈赠和满足,“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耗尽心血,只为争得几首典藏之作,字字锤炼,句句斟酌。
贫困潦倒的一生之中,官职微小,所得俸禄难以自保,曾妄想剪断三千烦恼丝,却割不断愁丝千缕,想要建功立业、成就一方,却郁郁寡欢,终生不得志。即使曾得到韩愈的支持和资助,却依旧没能免受现实的挫折。
19岁时四处云游,结识孟郊,在随后的岁月里,二人齐名,为后世留下久远的印记。
韩愈赠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故生贾岛著人间。”
去世的那一天,身无一钱,唯有一头病驴,一张古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如此落寞,在弥留之际回望此世时,是否觉得一切都值得?他会悔恨自己曾弃清静之地而去吗?他是悲是喜,不得而知。
悉心擦拭的宝剑,终是只能停留在剑鞘中,孤独一世。
他在创作上的一丝不苟和善于雕琢,成就了他诗人的一生,也许,想到此,也算是了无遗憾吧,至少在他的某一个主场,他没有辜负他所付出的辛劳和心血。诗篇中处处可见荒凉、枯寂的境地,凄苦就是他的主旋律。
泪、恨、死、愁、苦……字字见血,直戳他的心灵。
他的诗风在晚唐自成一派,成为无数人的信仰,对他顶礼膜拜。他的苦吟,不单单只有苦滋味,他精心遣词炼句,在每一个字上都颇下功夫,他也舍得下辛苦。精到的词句之外,其中所蕴涵着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诗中所营造的每一处意境,读罢后,教人感同身受。这是他反复锤炼、用心推敲的成果,并且他的精明独到之处在于每一处的匠心独运不着痕迹,自然而然、一气呵成。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泪便落,十年成因果。
一切过往,都随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