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学与理想

一  文学


在一生中连一次诗人也未做过的人是悲哀的。

       —— 法国抒情诗人,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孔子《论语·阳货》


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运用虚构和想象,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历史上,最早的文学大概是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并且为了方便记诵,多为诗体的形式。最早在两河流域(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地,都出现了大量的歌谣、乐歌、颂诗、史诗等诗歌作品;在希腊和印度,戏剧也是出现较早的文学形式,大概跟宗教仪式上的表演有关;接下来出现的是短篇故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小说;在中国,以纪事和说理为目的的历史散文和论说散文也出现较早。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剧本)四大类别。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1912~2015年)在其《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的角度)、凝聚着个体体验的(作家的角度)、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读者的角度)语言艺术(作品的角度)。

从文学的内容来讲,文学是人学,是人性的雕塑,是心灵的画卷,是生命的乐章,是人类的理想,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终逝于斯的扯不断割不开拎不清的人文环境。

文学是人学,也就是探究人性的艺术,只有文学能够直抵人性的最深处,全面、深刻地反映多因素、多层次、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性。莫言说:“写作的根本目的不是对某项政策的批判,而是对人性的剖析和自我救赎。”

文学是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汹涌澎湃、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法国评论家和小说家,斯塔尔夫人(1766~1817年)说:“阅读小说可以让人发展出新的、更细致的情绪体验”。文学让我们的情感更丰沛、更细腻、更敏锐、更深刻。

文学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是对人类的悲悯和关爱,是一份于天地之间激荡昂扬的情怀。英国历史学家,阿伦布洛克(1914~2004年)在其《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写道:“没有什么比他(莎士比亚)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达了人的状态了。”

文学是人类的理想,诗歌的浅唱、散文的低吟、小说的刻画、戏剧的描摹,都是对人类理想的不懈追求。文学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文学的魅力,在于其语言之美。语言和文字本身就是人类最神奇的创造,而文学更是极尽语言之美,以其富于形象性、情意性(抒情性)、音乐性、丰富性和独创性的优美语言,刻画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从而成为千古流芳的艺术作品。那些优美的语句,像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在人类的历史中熠熠生辉。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构思之奇。文学从来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极尽回环、顿挫、吞吐、渲染、铺陈、夸张之能事,以便抓紧读者的所有注意力,使其忘乎所以、沉浸其中。例如,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1900~1944年)的小说《小王子》,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一颗遥远的小行星上的一个孩子——小王子,在太空遨游时遇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人物,比如:统治着一只老鼠的国王、认为别人都是自己的仰慕者的爱虚荣的人、为了忘却喝酒的羞愧而不停喝醉的酒鬼、管理着五亿颗星星的商人、每分钟点燃和熄灭一次路灯的路灯管理员、只关心永恒的东西不关心花朵的地理学家等等,小说以小王子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思想之深。人类的内心是一个复杂、多变、奇妙、神秘的世界,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思想,是最艰难的事情之一,文学却能曲径通幽、入木三分。不管是荷马的史诗对(氏族社会的)英雄的歌颂,还是但丁的《神曲》对(灵魂获救的)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对人的本质(自由意志)和人性缺陷的揭示,还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探索;不管是托尔斯泰的小说对社会黑暗的描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对人生悲苦的描绘;不管是卡夫卡的小说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的刻画,还是加缪的小说对现代世界的荒诞和虚无的展示;都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挖掘和剖析,对生命最真切的思考和追问。

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情感之真。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特质之一,通过文字、形象、意象、情景、情节等,让读者为之笑、为之哭、为之喜、为之悲、为之愤、为之怒、为之爱、为之恨。无论是《诗经》美丽的情思“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是屈原忧伤的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无论是李白豪迈的情怀“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还是杜甫沉郁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论是苏轼广博的胸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李清照凄苦的心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论是顾城的赤子之心“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还是海子的灵性之光“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是灵魂的倾诉,是生命最真挚的情感。又如,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蒙哥马利(1874~1942年)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用真挚的感情塑造了一个历经苦难依然积极乐观、自尊自强、热爱幻想的小女孩的成长历程。

我的名字叫安妮

“拼写中带个E”

红色的头发,瘦小的身体

难过的过去不想再提

那书橱玻璃上的影子

那绿色山谷里的回音

是我生命中的安慰和鼓舞

我们很亲密……

幻想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任何东西都无法夺去

我是安妮,绿山墙的安妮

“上帝在天,但愿人间平安。”

文学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之一。文学是一面镜子、一盏明灯、一面旗帜,是人性、是情怀、是理想、是人格、是精神、是灵魂。文学让我们的生命千般美丽、万种风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