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伊儿
一、小学懵懂读红楼
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小学。因为小时候在姥姥家住,姨妈和姨父也常去姥姥家。两代人却都喜欢听戏啊,看老电视剧电影,四大名著当然是会看的。
所以受他们影响,第一次看《红楼梦》就是看的87版。而且我一个九零后至今都还喜欢听京剧看越剧。
上学呢,老师要求读四大名著。然后我就拿着零花钱在地摊上买了一本少儿版的《红楼梦》。不过,这个可真是精简版的,只有几个经典画面。
我记得第一回就是林妹妹进贾府,第二回刘姥姥打秋风,然后好像就到了宝玉题对联,元春省亲……也就是些许知道几个主要人物还有人物关系。
二、初中再读
真正意义上读红,是在初中,看的通行本(含高鹗续写)。老师布置读书笔记,我就摘抄红楼梦的片段。初中学习好啊,每天早早的做完作业,就拿出唯一剩下的读书笔记开始边读边写。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个小图书馆。到了八年级,图书馆对外开放,我们终于可以借书了。那时候我借的都是红楼评论的书。那么小的一薄本啊,一周最多只能借三本。但我看的很快,就拜托同桌啊用他的借书证帮我再借几本看。
课外活动,打扫完卫生,我就赶紧把凳子放下来,抱着书啃。
同学路过我座位时还会嗤乎一下:《红楼梦》不是小黄书?
我会白他们一眼,“你们不懂。”
那时,最喜欢看宝黛的小情小爱了,对于其他情节也只是简单了解了一下。
而初中时我还早恋了。所以更愿意看宝黛二人吵架闹情绪了。
现在发现是不是真的少不读红楼啊。
我看书的时候,家里的老人还问“《红楼梦》不是禁书吗?怎么还看?”
我呢,也不搭理,依然继续读。
三、初中毕业的暑假细读红楼
第三回读红,是在初中毕业的暑假,仔仔细细的看了好几遍,十分向往大观园琴棋书画无忧无虑的日子。
那时候我做梦都是在大观园里。
三个月的假期,我接了辅导班的工作。去上班也带着《红楼梦》,一下课就躲进办公室看红。那些老师都把我当学霸一样看。哈哈,有点搞臊哎。
四、高中深入探究,尝试接触红学
第四遍,在高一。从高中开始,我便着手“研究”《红楼梦》前八十回。这时候看的是《脂砚斋评石头记》(甲辰本)。高中三年也陆陆续续购置了一堆红楼研究性资料,看过周汝昌的、刘心武的、蒋勋的、白先勇的、沈从文的、邓云乡的……
我喜欢历史啊,竟开始踏入“红学”,各种查资料啊——秦可卿到底是什么人?红楼写的是哪个朝代?元春的原型是谁?贾宝玉是不是作者?脂砚斋是作者的什么人……
因为阅历尚浅,却去涉红学,导致我好像陷入了一个黑洞里,有点本末倒置。高中三年虽然买了各种红楼评论书,但是对文本却没有又读懂多少。
五、现在只看文本
现在大学,我的行李箱总会揣着《脂砚斋评石头记》。不管去哪,只要有空我都会翻翻红楼看。也不知道到底是看了多少回了。
高中不小心陷入的迷津,倒大一看《蒋勋说红楼》时才终于走出来。
如何读懂《红楼梦》,就看文本。不要想着问自己秦可卿何许人也,宝玉何许人也,因为这都是文本之外的东西,这就是红学了。那就偏离重心了。
《红楼梦》是古典名著的瑰宝,要想真正读懂她,就要读个百八十遍才罢。我年龄上有限,红学有点深,就不去碰了。
现在的我每天都会看一点红楼,坚持在朋友圈发红楼的解说。
六、红楼带给我了什么
想想这十几年来,我唯一坚持做下去的事就是“研究”《红楼梦》。这也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我曾在各种演讲、读书比赛中说过红楼,并取得过较好的名次;也曾在上千人的红迷群里直播讲红楼人物。也因此创建了个人公众号。也写红楼人物诗词解说投过稿。因为《红楼梦》,我一度成为学校的“公众人物”,也拥有了一票粉丝。
朋友圈,空间里天天都会发布红楼。许多好友都给我评论“朋友圈的一股清流”。哈哈,确实,除了红楼就是摄影。
不少人问我,你是不是学古文的?哈哈,不是的。我是纯理工生,搞化学的。
为什么喜欢《红楼梦》?我总会这样答:就像喝一杯清茶,脾胃都对了,就爱上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我的红楼之路也确实如此。
因为书好,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更希望有朝一日专业。
我初中的表弟也在看红楼,但是我却发现男孩子果真都不太喜欢它。于是,我开始从解读生僻字,成语典故等方面指导他读,慢慢的引导他粉上红楼梦!哈哈。红楼梦助读系列目录
我都能想象我年老时,也会坐在摇椅上扶着老花镜晃晃悠悠的读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