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四节桥梁”,跨越知道而做不到的鸿沟 。

“我知道要适度消费才能做好理财,可是我就是一打开淘宝就控制不住的买买买。”

“我知道要利用每天的业余时间学点东西才能让自己未来具有竞争力,可是下班后我就是想葛优躺”

“我知道最好的努力时间要么是十年前要么是现在,可是我就是没有毅力做点事情。”

按照“我知道……然而我却无法做到……”的句式你可以造出无数的句子出来,因为这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

那你有思考过为什么知道后却无法做到呢?仅仅是缺乏毅力吗?仅仅是懒么?

知道——做到看似是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需要修建以下“四节桥梁”才能实现跨越:

第一节桥梁:我明确知道这个知识到底是什么;

第二节桥梁:我有强大的自我效能去实践这个知识;

第三节桥梁:我有正确的方法去执行这个知识;

第四节桥梁:按这个方法执行到位。

反思一下,你是因为缺失了以上哪节桥梁才没法跨越这道鸿沟的?

修建第一节桥梁的方法:精要的获取知识

当今这个时代,你的知识焦虑不是因为知识匮乏,而是因为知识太过泛滥。看下每个人的收藏夹里有多少还没有看过的文章,翻一下买过的书有多少没有读完?

人类的天性就是“喜新厌旧”,所以在刷新知和听干货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兴奋感,而要把学到的知识重复应用起来就无趣得多。

人类的大脑记忆功能又是非常有限,当大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信息的时候,大脑就会出现“死机”的现象。

我们要从认知上改变这种学习的模式,要知道只有重复阅读或者练习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带来的价值才会更大,才会有古人所说的“醍醐灌顶”的境界。

例如通过间隔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

建议做法:必须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某个知识点中,通过间隔性重复,直到将其完全吸收。

修建第二节桥梁的方法:自我赋能的四个来源

1977年,心理学大师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里的自信。

这是每一个人做事情都要遵循的心理动力系统:我们只有内心判断我们能做成这件事情,才会行动。

自我赋能的第一个来源:自己过去经历的成功或者失败经验。

这是对一个人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过往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己做事的信心,而多次失败的经验会让人降低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从而让人们实现自我的“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我们每个人的“自证预言”有一部分来自于自我的经历,成功的经历就让一个人就多点正向的“自证预言”,而失败的经历就让一个人陷入负向的“自证预言”。

建议做法: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过往成功的经历,成为给自己赋能的“闪光时刻”。

自我赋能的第二个来源:别人的成功或者失败经验

看别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对自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相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有句俗语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们会倾向于与周围的人保持趋同,所以在一个公司会出现减肥的群体性现象。例如我所在的公司,前前后后已经有十多位女员工生过小孩,几乎都恢复到生小孩之前的体重。

建议做法:链接上那些你想成为的人,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

自我赋能的第三个来源:身边人的劝阻或说服

他人的说服力在降低自信方面的效能,远远比提高自信方面大。很多时候我们很多负向的“自证预言”是来自于他人对于我们的评价。

建议做法:更换正向的朋友圈,远离那些偷走你梦想的人。

自我赋能的第四个来源:自身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一个人生病、疲劳、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容易有自我效能降低的感觉。

建议做法: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休息来增强体能

修建第三节桥梁的方法:“刻意练习”所学的知识

“刻意练习”是心理学教授艾里克森提出来的学习领域的重要概念。

一个知识通过“刻意练习”才能让一个人从业余变成专业,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原则一:明确学习的高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应对了我们上面谈过的知识的精要主义,不能繁杂,专注在几个自己核心想要提升的领域。

原则二:尽量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这应对了我们上述谈过的“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给自己赋能”。

原则三:研究那些高手成功的可能原因。这会让自己掌握方法。

原则四: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我们上述已经谈过的“间隔性重复”。

建议做法:要做出详细的行动步骤。

修建第四节桥梁的方法:建立“支持—反馈—问责”的跟进机制

很多人在接触了新事物后,没有制定一个跟进计划,结果是很快就恢复了旧习惯而没有任何行动和改变。

这点可以用学校教育做下类比,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很多人都鼓吹着这些媒介可以替代泯灭人性毫无效率的学校教育,然而这么多年下来,会发现学校教育不但没有被替代,反而越来越强势。

学校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一套完善的“支持—反馈—问责”的跟进机制,学生在老师的支持下学习知识,通过各种考试实现学习反馈,如果学习太有问题会有问责机制例如叫家长等。

现在非常火的学习社群就是遵循这样的法则,例如你付费参加一个学习制作PPT的社群,会有专业老师给你讲授各种知识,每天布置作业然后反馈你作业的质量,如果连续几天没有交作业就要被清除出群。

建议做法:设定行动的跟进机制,例如参加社群或者找人监督等。

搭建从知道——做到的桥梁,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让知识改变命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風雨綫 时间/ 2017年2月18日 2017年2月18日,正月二十二,高中同学兼曾经同桌陈重羊与曾有过两...
    風雨綫阅读 3,688评论 3 3
  • 阴天,依然忙碌。上课,校园巡视,会议,整理简讯,发送报道,批改作业。补充习题、练习册、抄写本还有试卷,大山一...
    怿蓝阅读 3,902评论 2 2
  • 韶年至今,虽然早已年满弱冠,却过得浑浑然,经常不知今夕是何夕,匆匆忙忙的自己总是感觉到莫名的失落。想起年少时候与爷...
    伊抹茶阅读 3,39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