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说,青春一定是美好的?
《狗十三》这部电影应该算是2018年看过最“普通”的电影了,或者说它不算电影,只是把一个平凡的13岁少女和一个中国式家庭中的琐事放在了一起,放在荧幕上,让观众做了一次欣赏。
在一个平凡的大城市中,有着一个家境殷实,成绩中等偏上的初中女孩,带着牙箍,额头上长满了青春痘,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真的像极了我们曾经的样子;如果非要说出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那大概就是家庭重组,父亲再婚,自己只能和慈祥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但是父亲却也不是不管她,只不过对她的管教更多是金钱和责骂,阿姨虽然是外人,但对她也算不错,尽到了一个阿姨应该做的责任。抛开家庭重组这些,可能这样的生活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吧。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特效,没有爱恨情仇,也没有什么生死离别,有的只是那些生活中的琐事,人之常情。
父亲和阿姨生下弟弟之后,怕她不高兴就给她买了一只狗;生着父亲强制为自己修改兴趣小组志愿气的她,嘴上说着不要,但听到狗叫声后还是忍不住上去看了看它,从一开始的不要,到最后晚上睡觉要和小狗在一起,这也是我们曾经干过最多的事情吧。
爱好物理的她给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被爷爷不小心遗失后疯一样的寻找,甚至还不小心害爷爷受伤,这个镜头很像我们小时候吧,那些集齐的卡片、收集的小玩具被不知情的父母扔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曾这样做过,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
多年不出家门的奶奶,在她深夜不回家的晚上出门寻找孙女,暴怒的父亲站在门口将她手里的酒瓶砸碎在门框上,连拉带拽的带着她出门去找奶奶,找到奶奶回家之后,连伤口都来不及处理就是一顿敲打脚踢,最后却还要坐在父亲腿上,听他说“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如果成长必须要经历这样的生活的话,可能我们更愿意不长大吧。
物理竞赛得到了一等奖,明明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结果,在父亲的商业胡吹局上却被说成了叔叔们的照顾,或许这就是大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习惯了看见人先做表面,带着面具用虚假和谎言来生活。
在酒桌上,李玩喝下了那一杯红酒,吃下了叔叔给夹起的那一块红烧狗肉;当她看见“爱因斯坦”被别人拉着从身边走过,却还要抱歉说认错了的时候,当她一个人跑到巷子里面开始哭泣的时候,那大概就是她对自己的青春妥协了吧。
影片最后的镜头让我感触颇深,在滑冰场里,昭昭在教练的注视下喝掉了那杯牛奶,在一次次摔倒中让教练带着自己站起来却被告知自己要尝试站起来,那一次次的摔倒和爬起,仿佛都是在说着中国式教育中的“这都是为了你好”。
知乎上有一条评论说“同学看狗十三会哭很久 我不会啊 以前的那些成长暴击 回忆起来是没办法让我难过和有共鸣的 那个女孩已经死掉了 和现在的我没关系 我不记得了。”每一个接受了中国式教育的孩子,最后好像都被磨平了所有的棱角,也渐渐忘却了曾经的那些事情,因为迎接我们的永远都只有“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我们要成为的也有可能是我们最讨厌的那样的人。
不过,也就这样吧。因为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