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为文学大家,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学功底,然而是什么促使她翻译这么一本简单的故事类书籍呢?这是刚看见这书时的最大疑惑。
这是一本流浪者故事书,讲的是一个孤儿跟着不同的人当小工的流浪经历,这个流浪者就是小癞子。这是一个轻松带有点幽默确让人有点揪心的故事。小癞子以当小工侍从换取温饱。然而,每一位主人都并未真正给予他真正的温饱。主人名为雇佣了他,实则主人的经济状况及挣钱能力甚至比不上小癞子。更为甚者的是要依靠小癞子乞讨来的面包以维生的。
如果说把这些主人看作我们工作时的老板,我们如果只看在老板的心肠是不是好而决定自己的忠心,那是不是太盲目了一点呢?另则,只看见企业的利润,却没看见极其不合理的员工薪资,这种剥削会不会让你有离开的决心呢?实则小癞子跟随主人的过程跟我们追随老板或寻找伴侣似乎是一个道理。我们一个人其实也能生活,但都想要找到这么一个“主人”,也许这个主人并未能提高你的生活水平,但,其实是给了你心理上的归属感,有的人依赖于这种虚幻的归属感而久久不愿离开,只有当某一天你真正明白能依靠的其实只有自己,而且自己能力足够强大时,也许你才有了离开的决心与勇气。当然,大多数人并未能达到能摆脱这种归属感与忠心的思维的程度。
要想自由,可能要先经历极度的不自由。
PS:很多人认为杨绛女士的成就不大,认为她仅仅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才有此名望。有此思想的人,我认为表现了一些直男思想,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确实很出色,但也不应该否认杨绛女士温暖细腻的作品对文学界的贡献。以此怀念杨绛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