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无论你是摄影家还是普通人,手机里都有不少照片。照片记录着各种各样的历史,但你了解照片的历史吗?
随着技术的发展,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昂贵的相机、镜头。智能手机更是让人们随时都能拍照,照片变得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始“光与影的游戏”。可要想拍出真正好的照片,还需要充实自己的头脑,了解照片真正的意义、光与影的意义、让人们理解你照片中的思想。
成为一名摄影大师任重而道远,估计需要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拍摄经验。但对于一个摄影爱好张,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对于一个只想简单了解摄影的人,《照片的历史》可以引发你对摄影知识的好奇心,让你更有动力却涉猎摄影单一方面的知识,比如我看了最后一章“充满无限好奇的盒子”中马克·吕布那张展现摄影师和摄影对象分析的照片,翻出了马克·吕布的《我见》,通过新获取的“阅读照片”的知识,感受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照片内涵。
我妹妹是个设计师,她在大学时有摄影专业课,当时我妈妈怕她的打工的钱不够买昂贵的摄影器材(我家有上了大学之后,家长不再支付生活费,孩子自己打工赚生活费的传统)而影响学习成绩,主动问她需不需要“援助”,她引用了她老师的话“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器材只是决定肉眼看不到的照片质量,你能看到、感受到的照片质量是由相机后面的那个脑袋决定的。”果然在那个期末,虽然只有一台普通的二手单反,她的摄影课还是拿到了优秀的成绩。
《照片的历史》是按照照片类型分类的摄影学工具书,从1826年第一张照片的诞生讲起,选择摄影史上128幅关键作品,梳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等摄影题材的发展,展现施蒂格利茨、卡蒂埃–布列松、黛安•阿勃丝、马修•布雷迪等摄影大师通过镜头对世界的观看与思考,并吸收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等对摄影的独特创见,为我们贯穿起一部生动、极具情感的摄影进化史。
你能通过这本书由浅入深的了解照片,最基础的,“什么是照片?”;“我们如何阅读照片?”让你在影展中不至于尴尬的无所事事,;告诉你照片最原始的作用、状态“摄影与19世纪”;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解释,以及那些流传至今的照片分析,向读者展示了“摄影中的风景”。
“摄影中的城市”向我们展示了摄影师们观看都市空间的方式,跟之前的章节表现景物的“摄影中的风景”不一样,城市摄影不可避免的出现人物、情感、生活方式、城市性格、文化属性。作为中国人,谈到城市摄影,就不能不提布列松、马克·吕布、阎雷(Yann Layma)、刘香成,他们把中国的城市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人纪录了改革开放以后,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城市生活。因为《照片的历史》我重新翻看了阎雷(Yann Layma)的《昨天的中国》,给我妈妈指了那张三里屯的粉色房子,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昔日身边的景物可能只留在了记忆中,这就是一个摄影师的魅力,他会通过光影在你不经意间打动你。
对于“摄影中的肖像”在开篇就直接的提出了“个性的揭露是一幅优秀的肖像摄影的核心”。正如英奇·莫拉特(IngeMorath)所言,“一个成功的肖像是日常流动的东西中抓住静止的时刻,使得人的内在有机会流露。”
摄影中的身体、纪实摄影、作为艺术的摄影这三章中的案例,相比于之前几章的“知识”性的介绍,更多的带来的是情感或者说人性的震撼,那些照片就算是没有书中的分析也足以让我们心中一动。
摄影师用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作家用文字传播自己的理念。“被操纵的摄影”向我们展示了摄影师通过手中的工具“充满无限好奇的摄影盒子”表现着他们或幽默或愤怒的情绪,在这场光与影的游戏中尽情的展现着自我。
读者微信专栏作者:鼹鼠的土豆。全职妈妈,自由撰稿人,公众号:人生补习班(ID:renshengbuxiban)
本文系《读者》微信公众号独家稿件,如需转载,务必在文首注明:“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作者鼹鼠的土豆。白名单开放请联系“读者”微信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