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笔记

从实习算起,做产品近一年,重看张小龙演讲后的笔记,只选择有启发的内容,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

用户&需求

  • 你无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自己。
  • 需要了解人性最普遍的心理活动,人同此心,从自身去捕捉大众的需求,因为人性层面是相通的。
  • 引导用户不要听从用户:用户反馈只是帮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不要直接满 足用户的需求,用户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归纳抽象的过程。
  • 需求来自于对群体效应的好奇、来自于对当下潮流的理解。
  • 需求的本质往往可以归结为心理诉求,最初用户在一种“需要”的状态。
  • 做产品还是做运营:做一劳永逸的事情,是做calss(类型),还是做instance(实例)
  • 培养直觉
    • 训练自己成为傻瓜用户的能力,从傻瓜用户的角度来体验产品,才能发现问题。
    • 注重第一次体验的感觉,用熟了就不能发现问题了,通过对上千问题的分析来形成直觉。

产品设计

  • 产品结构
  • 产品的主要功能架构是产品的骨骼,它应该尽量保持简单、明了,不可以轻易变更,让用户无所适从。
  • 次要功能丰富主干,不可以喧宾夺主,尽量隐藏起来,而不要放在一级页面。
  • 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朋友圈和相册)。
  • 设计就是分类
  • 分类是理解的开始,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
  • 产品经理应该每天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条例。
  • 结构和重构
  •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 抽象是提取实物的共有特性、抽象使得使用简单模型来覆盖多样性。找到关键点抛弃枝叶。
  • 面向场景来做功能
  • 面向场景才容易做选择,明确功能边界。
  • 面向场景做设计,而非堆砌功能列表。
  • 给用户选择权:非核心功能做成可卸载的插件,保持简单 。

交互&UI

  • 产品欢迎页成为产品发布会
  • 新功能罗列是技术思维,每个欢迎页都是一个故事,是产品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表达你的感受的的地方,让产品值得期待。
  • 欢迎页是向用户首次表现的机会,是最关键的“初次感觉”。
  • 不让用户选择
  • 只提供一种最通用的模式,不给可选的方案,每增加一种选择,都会让用户迷惑,不固定,要减少选择,减少不确定性。
  • 一维胜过二位,单线索最美,尽可能不要使用tab/下来框这会增加维度,timeline,facebookpath的设计师不好的,增加维度。
  • 减少入口
  • 尽量减少入口,同一功能不要在二级更深页面放多个入口,可以增加一级或者全局入口。
  • 入口可以外放,但不能内藏多个,这样用户会困惑入口藏在哪里了。
  • 慎用反思水平的设计:不要让用户卷入到”管理“工作中,管理会带来困惑。
  • 文字反应气质
  • 产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户在说话,反映了你的气质。
  • 清晰易懂,表明自己是逻辑头脑清晰的人。
  • 不讨好用用户,不太高自己,把用户当朋友避免使用的词语:不用“吧、哦”等词,不要勉强用户,如“下载吧,网速很慢哦、还不邀请朋友”。
  • 调理清晰胜过视觉表现
  • 分类还是分类,分类体现在缩进关系中。
  • 调理清晰比快捷更重要。
  • 对常用的操作精益求精。
  • 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的功能:不要假定用户会看文字解释,不要假定用户会了解背景知识
  • 锻炼自己的美感
  • 你的产品美感不会超过你的审美能力。
  • 每个细节都会体现你的审美能力,如朋友圈的下拉转轮。

做有灵魂的产品

有机联系结构(产品结构)、有肌肉(功能)、有气质“价值观”、反应敏捷(速度快、及时反馈)、理性(逻辑清晰、交互合理)、谈吐(文案);像人一样,整体和谐而不精神分裂的。
PPT地址http://wenku.baidu.com/view/7219eff504a1b0717ed5dd04.html?re=view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