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同样身处大学校园的我,对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首先大学生最不喜欢说教,他们只是涉世未深,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请收起那副教育的姿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人,你并不比我强多少,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亦或是所谓领导。你在走自己的路,我也会在未来的某个节点变成你的身份,我们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作为旁观者,如果你们想要依据自己的经验,对我们进行适当的劝诫,我想没有人会拒绝。但是如果你想要凭借自己的年纪倚老卖老,或者在我们身上附着不着边际的期待,借此实现或者挽回自己人生路上的闪光,那大可不必。毕竟我们只是需要指点,并不是指指点点。
在这里我也同时想要规劝我们的父母,18岁的年华,我们已经不在是你们想象中的孩子。我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与对未来的憧憬,不管未来的路是怎样坎坷,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哪怕这条路上充满泥泞和荆棘。你们试图用自己的爱替我们抹除这些不好的东西,但是你们却忘了困难总是一重接着一重,你们不可能永远为我们遮风挡雨,更不可能提前预见我们将会遇到的问题。你们给的爱太沉重,以至于压垮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爱的重量是很难把握的,它对于给予者来说很轻,但是对于被给予者来说却重如顽石。
时代赋予了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多的意义,青年人绝对不要否定自己,更不要允许别人否定你。试想你自己都不允许自己这样做,会允许别人批判否定自己?因此绝对不要妄自菲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总是认为我们是天才,我们每天都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关于理想关于远方。我们总是对各种新奇的东西充满好奇,但是我们的努力却不足以支撑到显示出成效。我们太想做出成绩了,给那些否定我们的,看轻我们的,一记响亮的巴掌。但是就像人们常说的说的,欲速则不达,我们的热情就在这样的规则下,被消耗殆尽。因此我们常常被别人说成三分钟热度,干啥啥不行。就连我们自己也忍不住调侃自己,只会干饭。努力却得不到结果,长此以往,所谓躺平风潮席卷而来。
伴随着这一现象,所谓速成宝典涌入市场,这吸引了大批大学生。然而速成真的能“成”吗?我对此不置可否。当然不排除人们只是为了初步了解而去学习,并不抱着很强的目的性。
我向来不喜欢“卷”这个字,因为自从这个词成为流行词语以来,一些不明事理或者用意不明的人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用以指责别人。流行就是一种病,一场瘟疫,只有警觉的人才能识别出来,并且带上“口罩”。的确,恶意竞争在这个愈来愈烦躁的时代显得没有那么特别。在固定资源的情况下,没有意义的比拼,只会提升行业门槛。在此我并不想讨论这些问题,我们仍然对准大学生生活中的痛点。假设一个场景,你喜欢去图书馆看书,但是你的舍友却并不是这样想的。他看似不以为意的问候“又去卷啊?”,实在能恶心到我把中午饭吐出来。先不说我有没有必要回复你,光是听到这句话我已经很生气了,更不要说辩解一番。人总是这样,恐惧未来,恐惧成长,他们希望有人做伴,来抵抗这种对于未知的恐惧。所以“juan”这个词应运而生。
大学生能获取关于未来规划的东西很有限,成年之后父母已经不能对他们的学业生活进行有效的帮助,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观察自己的同龄人来照猫画虎。焦虑便是源于这一种不确定性。考研还是就业?现在就业情况怎么样?怎样才能做出理智的判断?一连串的问题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未来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什么时候抵达目的地。很多大学生由此变得浑浑噩噩,有的因此堕落整天打游戏,有的虽然按时上课却不知所云。大学毕业后,又迫于形势,走上了不属于自己选择的路。
多年以后,我们仍然对于大学怀着困惑的态度,我们开始抱怨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公。然而成功的人还是在少数,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们也许不会成功,但是我们可以保证自己不会失败。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我们只需要避免了,就不至于成为“活一辈子没有学会活”这样的人。反而因为这样的减负,我们可以活的更快乐,更自由。让我们用这一场温柔的改变,温柔地抵御未来带给我们的种种。
注:只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大学生写出自己的个人理解,有失偏颇,请勿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