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湾里三叔家,四兄弟中三位光棍,终身没娶,四叔和幺伯,都已经早早的谢世了。
是那年头,真的男女比例失衡吗?女娃出生的比例比男娃低吗?那要去查官方的统计数据。
最起码,在幼小时的潇飞雨眼里,男女比例悬殊应该也不是那么大。记得国姑姑家,就只有国姑姑的弟弟一个儿子,国姑姑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后面一个妹妹,她们家是四女一男。
而塘湾里三叔家的小木楼下来,隔着一条土坑,就是普爷爷家了。普爷爷是织爷爷的亲弟弟,湾里的三老奶奶,一生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生儿子,普爷爷一出生就抱给三老奶奶做儿子了。
而到了普爷爷这一代人,普爷爷的媳妇芙兰奶奶,又没有生儿子,芙兰奶奶一生,生育了五个女儿。
这么说来,男女比例,当年女娃的出生比例,也并不是那么低 。
可三叔家,幺伯、三叔、四叔却还是娶不到媳妇,显然,就是有社会因素在里面起作用了。
说得通俗点,大家都嫌贫爱富。再拆解得细致一点:傻、痴、愚、懒、贫、病、残,是大家一直嫌弃的对象。在平时的日常生活里,是这样,表现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中,就更明显了。
傻、痴、愚、懒、病、残、贫,这好像是当年山乡人们的婚论观里,择偶的七大死穴,也是潜规则。只要随便粘上一点,大部分婚龄男女,都会绕道而行。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的,但个例,不能代表整体。
不只是三叔家的光棍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潇飞雨发现,湾里,还有附近村庄的单身人,基本都是在这择偶的七大死穴里面,占上了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这样,终其一生,被单着就是必然了。
物种的生存和进化,就是这么的现实和残忍。
山乡人们,实质上,是以他们对婚嫁中七大死穴的深刻理解,然后避开他们,践行山乡版的优胜劣汰。
也许,基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你也很难说他们无情,但事实上,绝情就这么触目心惊的晾在那里了。
就个体而言:塘湾里幺伯绝了后、四叔绝了后、三叔绝了后;织爷爷家腿跛的肖保叔也绝了后。能说人间有情吗?事实摆在那里,还真无情!
hs湾不仅三叔家,兄弟三个娶不到媳妇。hs湾院子的上方,靠hp岭的山脚位置,还有一户人家:孙爷爷家。
孙爷爷和他妻子进奶奶一生,没有生女儿,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大的儿子名叫:游安几,一个小的儿子名叫:二桶子。
孙爷爷的这两个儿子,都是发手发脚的,没有残疾症状,但孙爷爷和进奶奶家,相对贫穷一些。
孙爷爷特老实,老实巴交的老农,而进奶奶可能有一些先天性的疾病,这样看起来,无论是干家务还是干农活,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利索、能干,湾里人因此还给进奶奶娶了个绰号:“浸坛子”。
“浸坛子”,是hs湾的俚语,是指那种用来做酸泡菜的坛子。大家称呼进奶奶为“浸坛子”,实质上是在形容她平时里的生活习惯,不是很会居家或者很精干的人。
也许,可能是由于进奶奶的原因,又加上家贫,孙爷爷家的这两个儿子,游安几、二桶子,硬是也给单着了,成了光棍两兄弟。
简书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