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很想要,却又不敢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习惯性自我压抑与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不敢拥有好东西。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要,是因为他对于积极回应的良好预期,这种预期来源于无数次的积极经历。

相反,每一次被拒绝的经历,都会唤起种种羞愧、窘迫、丢脸的体验,出于趋乐避苦的本性,人们就会害怕再去体验那些痛苦的感受。

于是,压抑需要、放弃需要就成为一种防御性的手段。

这种习惯防御的人,在依恋关系中通常是“回避型依恋”。

因为这些人在0-3岁的关键时期,种种情感与需求得不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积极回应。

久而久之,他们慢慢学会了自我保护的回避性策略,把注意力从母亲身上转移,而投注于阅读、积木、花草、电视、游戏……之中。

在他们看来,这些一尘不变的事物比变动不局的人更为可靠,从这些物件身上,他们能够获取更强的掌控感。

而一旦必须从外界的他人之中得到满足,就会唤起他们强烈的焦虑,因为他们害怕再次体验到婴儿期那种被拒时的窘迫感受。

哪怕内心得渴望像一团火,也做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态度。

这种依恋模式一旦形成,人就开始陷在其中,被其慢慢蚕食。

就像我,儿时需求屡屡得不到回应的成长经历,让我一步一步陷入无法挣脱的心理泥潭。

这么多年来,我有意压抑着自己的需求,时常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在对外关系中,也总表现出冷漠拒绝、谨小慎微,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累了自己撑,病了独自抗,不需要亲人和朋友抚慰的回避型依恋者,看似独立,但内心深处从未停止对爱和关注的渴望。貌似刚强,却柔弱得不堪一击。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一句经典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就好像活着都是给人添麻烦。

短短八个字,蕴藏着深不见底的绝望。

就像一个在枯井中的人,每一声求救,却只能听见空洞的回声。更可怕的是,这种绝望可能会伴随回避型依恋者的一生。

太久的压抑,让她在想满足自己时,已经不懂得如何真正地满足自己。

如今,不管自己能力多强,收入多高,她似乎只配拥有低配的人生。

什么都可以差一点,什么都能将就一下,只因为内心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事物。

总有一段爱情让你成长,

前任渣了你,你因此知道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提升自己才更重要。

前任伤了你,你因此知道女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

前任离开你,你多了一个重新开始的人生选择。

面对前任,不再只有恨过,只因你有能力成就更好的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4章 依恋 这些结,即使轻如空气,也如钢铁的连接一般坚固。 ——Edmund Burke于1775年3月22日在...
    暖阳_1332阅读 3,613评论 1 7
  • 那一刻 我觉得我像一个孩子一样渴望被人宠爱 后来才想起 自己本来就是孩子 多愁善感的人都很会写 然而我面临着 无法...
    扶居子阅读 375评论 0 0
  • 似我者 清泉作酒 披草而坐
    吴伤大雅阅读 256评论 0 1
  • 最近越来越有一种感觉,越清晰的看到自己恐惧害怕的来源,来自于内在自己需要别人的认可,当自己为了证明而做的时候,自己...
    刘乐青阅读 139评论 0 2
  • 没有学过画画,一切全凭感觉。 小时候爱画画,可惜家里观念不行,认为读书才是王道,其他都是邪路,没有条件发展这个爱好...
    金风细细阅读 300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