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即设计。通俗地讲,设计就是按一定的“计”来设立有关项目和有关程序。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在这里,“课”就是教学, “备”就是研究,因此所谓“备课”就是“ 研究教学”。与一般的教学研究不同的是,它不是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它是研究一堂具体的课如何上,着眼于“如何行动”。因此更准确地说,备课就是研究如何行动。
我们教师天天都在备课,但是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天天都在“研究”。因此我们就没有按照“研究”的要求来对待备课。我们提倡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不是要求教师放下手头的教学工作,另搞一套,而只是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或者换一句话说,按研究的要求,改造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
二、教学改革与备课的功能改造
备课的功能改造与教学的改革相关。传统教学是执行教案设计的步骤。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教学的过程不是备课的执行过程,而是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样,备课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备课不再是教学方案设计记录,而是生成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材料的准备,内容的准备,指导思想的准备,方法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知,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提供支持。换一句话说,备课对教学来说还处于“未定”状态。正因为是“未定”,所以备课必须从“方案设计”的层面上退下来,退到为方案设计作准备的层面上。这种 “退”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传统的备课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蓝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是为教学提供确定蓝图的依据。简明地说,过去,备课是教学的脚本;现在,它应该是研究的记录。
三、备什么:备课内容的大调整
备课需要从“教学方案”的层次退到为设计方案作准备的层次上来,这一变化首先要体现在备课内容上。备课备什么?过去,我们备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过程方法。这三大块内容都属于“教学方案”的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备课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里出现了与我们备好的课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原来的备课,二是迫使学生按照备课里的设计来理解和学习。原有的备课内容的情况,只能有这两种选择。
备课的功能得到了改造,内容也必须改造。改造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都应该纳入到备课的范围里来;第二,是更重要的,我们也许可以不提出具体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过程方法,但我们必须对教材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过程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深刻的把握。这两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研究性因素,属于“研究性备课”。在这种研究性备课的情况下,课堂里出现任何情况,我们都可以根据我们在课前的研究灵活应对。
四、备课的呈现方式
目前备课的形式主要是“教案”。这是从“教”的角度来呈现备课内容的。实际上,备课并不只有这一种形式,还有所谓“学案式备课”,这是从“学”的角度来呈现备课内容的,它的格式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材料,学生的学习困难及其克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等。还有所谓“材料式备课”,就是从为教学准备充分的材料的角度来备课,包括背景材料、文本材料、研究材料、教学材料,教师对材料烂熟于心,在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协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教学的基本过程也就在这种“协商”中明确或形成。还有所谓“研究式备课”,教师从“ 研究”的角度来把握文本,从“研究”的角度来考察教学的基本原则。备课就是对这一系列研究过程和成果的记录。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的备课形式尚未定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