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
8月21到8月25,好好讲话不发火。
小故事
讨论话题。
课程主题:《沟通中发问的艺术》
一、亲子关系的目的(生孩子养孩子的目的):智慧的爱身,身心灵成长,更好的离开我们。
爱:
盲目的爱(我们心全意的去爱孩子,但是心越来越远,效果越来越差)
智慧的爱(互动的过程中有冲突和不快乐,但是没有关系,随着交流,我们的关系会越来越近,都有成长)。
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给孩子的爱是哪种爱?
会爱才是真爱,不会爱反而努力去爱就会成为阻碍和伤害。
成长:身体成长(不缺)、知识成长(大脑的,也不缺,孩子一出生就让他学这学那)、心灵成长(心理营养缺失,问题孩子:检验标准是离开父母的时候,离开家的时候,遇到事情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父母在孩子18岁之前,通过爱,给孩子提供各种的能力)。
分离:18岁以后,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不管学什么亲子关系的内容,都要记住这三个目的。
二、沟通的目的
可能有些小伙伴说是为了“孩子好。”背后深层的意思就是“要听我的,要听话,因为我都是为了你好。”
听话的孩子,生命没有力量。
孩子听我们的,简单省事,其实我们会更担忧这样的孩子,没有自主性,小的时候,会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委托给他人。小的的时候听父母的,长大了听同学的,老师的,同事的,领导的。结婚听伴侣的,老了听孩子的,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听话的孩子,界限感不清晰,分不清你我他,不懂得与人交往的界限,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不能很好的去创造,去尝试,所以一个听话的孩子,生命是没有力量的。
所以孩子听我们的,最多活成我们的样子,在场的妈妈们可以给自己打个分0~100分,一共是多少分呢?现在时代又不同了。也就7折8折了吧。
孩子不听话,会超越我们。
所以孩子不听话,我们怎么跟孩子互动,怎么跟孩子交流,这就变得很重要了。
所以,我们跟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听话。
听话,会让一个孩子毁掉的。
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听我的。让孩子按我说的做。
沟通的目的:
一是链接情感、增进情感。(停留在关系上)
如果你说的再对,说的再多,对方都不听你的。对方都收不到,你说的那些都叫废话,都不管用。
所以你说了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考核你说的是不是好的标准,对方有没有收到,对方有没有听到?
因此,想让两个人沟通的好,彼此的情感,以及心和心的距离要拉近。人和情之间要流淌起来!
二是增加创造力。(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不去上学,只理解孩子。反而纵容了孩子,放纵了孩子。
可以在链接情感的基础上要增加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是,用更好的方式支持使,孩子拿到人生的成果。不仅是父母给他建议,而是让孩子创造出更好的方法,因为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在我们的陪同下,在我们的支持下,在我们的鼓励下孩子对一件事情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大家觉得这样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呢?
三、如何沟通有4个步骤。
有的小伙伴寒假丰富,不过沟通的效果不好,是因为用错了沟通的方式。沟通的4个步骤。相信大家如果按这个步骤去学习和应用的话,我们的沟通质量会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一)停
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我们有冲过去的冲动。冲过去之后,要么去抢手机,要么叫到他,可是有什么效果呢?
我们发现,人有90%的行为都是潜意识的动作,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我们要想一想这样的效果如何?如果都是无效的,所以要停下来。
1、停掉自己就有的模式、无效的模式,开始一些新的方式或者方案。
2、停下手里的工作。和对面的人在一起。
我们有时候做着饭跟孩子聊天,看着手机跟孩子聊天,做着自己的工作,跟孩子聊天。没有全然跟对方的生命在一起,所以沟通的效果不好。
55387原则,沟通的内容只占7%,55%是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态度。38%是讲话时的语气、口吻。
7%之外的是情绪,动作、表情、感受,没有表达的需求、期待、渴望。这才是沟通的核心。
如果我们往往想拿7%的工作,来取得100%的效果,所以沟通效果是不够的。
所以邀请你停下来,去感受一下对方他的肢体语言,他的动作,他的情绪他的感受是什么?去倾听他背后没有说的话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沟通的品质是高效的。
这是停下来需要做的事情,下面分享一下倾听过程中容易踩到雷。可以对照自己,有没有这些情况?
(沟通在倾听中容易踩的雷区,要避开它,并且做好转化)
1、给建议。
我们老想给他一个我们认为对的观点。我问过我的孩子,那一刻是你高我低,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就好像你的水流高,我的水流流向你。想尽快结束谈话。
2、比较。
你同学怎么样?隔壁老王怎么样?我们心里是不爽的,好像被打击了。
3、说叫。
老人喜欢说教。爷爷奶奶喜欢说教。孩子们也点头听着,但好像心不在焉。我就问孩子,孩子说希望话题尽快结束。
道理层面的东西每个人都懂,孩子也懂,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具体把这些道理去做和应用。如果在孩子不知道怎么去做和应用的前提下,只灌输道理是没用的。
4、回忆。
孩子这一次没考好,给妈妈说下次一定考好,妈妈说:你记得你上一次也是这样说的吗?你上一次也是说这次要考好,可这一次又怎么样呢?
既有回忆,又有比较,这个雷区也是我们要避免的。
5、同情。
同情和同理是两回事。
比如你感受对方的感觉,你理解了他。然后你与他共情在一起。这是没问题的。
同情是:我大你小,我爱你厉害,你说弱的,你太不容易了,我体贴你,我理解你,这个事情怎么办呀。这些对于对方来说,一点作用也没有。反而让对方觉得很无力。
6、否定。
试想,如果我们一说话,别人就否定我们,我们的感觉是超级不爽,就再也不想再继续我们的话题了。因为对方一否定我们,就相当于对方给我们关上了一扇门,我们就没办法再表达。
7、过多的询问。
有时候我们特别好奇,在哪里发生的,还有谁等等?没有给对方表达的空间,而在于自己的好奇里。焦点在了我们自己身上,而没有在对方身上。也会影响对方,跟我们沟通与交流。
8、过多的辩解和纠正。
在我们和孩子关系好的时候,孩子会把过去发生的事情跟我们再聊一遍,高速我们。如果我们辩解说,当时我不是那样想的,不是那样的,我想什么样子,我觉得那样是不对的,你没有理解我,当我们过多的辩解和纠正时。就相当于对方把想给我们表达的大门关上了。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我们跟孩子沟通时,只需要全然的跟他在一起点头、微笑、嗯、我听到了、还有吗?你可以说的多一点,我在听、是的、是的,我知道了。
这样就足够了,这样就等于给对方一个空间。就相当于孩子或者对方内在,有一种情绪要流出来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杯子给他承载。就让他源源不断的把他内在想说的那些想法那些观点说出来,倒到我们的杯子里,这样两个人才有一个很好沟通的基础。
以上8个雷区,每一个就相当于把杯子的口封住了,对方就不再倒给我们了。对方就不再有跟我们沟通的欲望。因此要避免8个雷区,并做好转化。
(二)发问
(三)核对
(四)邀请(沟通中有效的提问方式下个月讲)
今天主要讨论发问的也是一个好的发问,生活中陈述句可能多了一些,既是一个好的发问能解决一个问题的80%。好的发问带着资源性的,因此发问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举个例子来说,讲课一开场就问大家亲自养育的目的是什么?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发问,直接讲出来,好像听过去没有什么感觉,我一会儿就忘了,因为这是我讲给大家的。
如果我问大家生孩子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大家就会思考,在我的世界观里我是怎么认知他的,这就有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所以说,发问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的家长说我也在家里经常问孩子,不过效果不好。
在家中,避免两种:考核式发问、责问式发问。
考核式发问(生硬的说):听明白了吗?会不会?理解了吗?记住了吗?这些都会让对方有一种紧张感。去到一种不自信的状态里。
我们可以用在和孩子巩固一个知识的时候(温柔):听明白了吗?会不会?理解了吗?我说明白了吗。
同样是发问,语气语态不一样,对方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责问式。
怎么每次都这样?到底怎么回事?你到底怎么做才可以?你能不能做到?
让对方去到我不行,我是弱小的状态里。
责问用在:处理特殊事件的时候。法庭上,警官在审犯人的时候。这样可以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让对方处在一个比较弱小的状态。
这两种方式在家中尽量避免。
听课的小伙伴们,这两种方式在家里用没用过?
正确:
1、开放式问答
会引发对方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例如:我问大家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大家就会自己想。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激发了大家自主思考的能力。
2、封闭式问答:
你问了这个问题之后,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不对,做或不做,行或不行。意思这个问题是封闭式的。
不能说封闭式的问题不能用,用好了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举例子:
卖拉面,营业额高的,低的:
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
加鸡蛋还是不加鸡蛋?
3、开放式问答加封闭式问答相结合。
小女儿不太爱吃青菜。
封闭式:
“女儿,你今天想吃菠菜?还是想吃豆芽菜?”“我要吃豆芽菜!”
而不是:“女儿你要吃青吗?”“不。”
开放式:
“你能告诉我,豆芽能带来什么样的营养吗?豆芽能给你的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它让我更健康,他让我有维生素!它让我长得更高等等。”
“既然它这么重要,那你能告诉我,我们是把它炒着吃呢?还是煎着吃还是煮着吃,怎么吃它呢?”
所以开放式和封闭式可以结合起来用,用好了之后沟通会变得非常顺畅。
家长问:
孩子,你是不是等会要写作业?
孩子:不。
家长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封闭式:
吃饭前写作业?还是吃饭后写作业?孩子就不可能说no了。
开放式:
孩子,你今天的作业计划是什么?想怎么完成,需要我做什么?
4、为什么?+正面词语(是为了强化后面,像放大镜一样)。(玺婧:你是怎么做到的)
例如:
孩子,为什么能把学习、生活、打游戏安排的这么好?“这不都是小事吗!”
为什么认真的时候这么帅?“因为本身底子好!”
如果为什么?+加负面的词语,就强化了负面的。(人的大脑接收后半部分,例如:别想一头灰色的大象头上有个红色的点点)
例如:
为什么每次都说到做不到?
为什么,这么大了,就不收拾房间?
为什么,就不知道把脏衣服拿出来?
5、如何+正面词语的提问?同第四个。
如何做到,做饭这么好吃?
作业:是把生活中所有的陈述句,变成90%的发问。对方的自主性会强很多,对方自主思考的能力也会强很多。而且我们的发问,会让对方有被启动的感觉。
过多发问不合适,要考虑对方的感受,适当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