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奉献者的二十六项品德,就能分辨出谁是外士纳瓦。然而,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这些品德是有主、次之分的。主要的品德是:只皈依奎师那(Krishna),而所有其它的品德都从属于这一品德。我们有幸接触到外士纳瓦,接着便有了对唱颂Krishna圣名的美好体验,继而托庇于Krishna的莲花足。这些都是最首要的品德特征。由于不断唱颂主的圣名,所有其它的品德特征都会相继出现,故称为附属性品德或伴随性品德。尽管这些品德从属于主要的品德,但作为正确唱颂圣名的结果,它们无疑会在真正的外士纳瓦或圣人(萨杜)身上体现出来。
(一)奉献者慈悲为怀(krpalu)
圣帕布帕在《圣典博伽瓦谭》(Srimad-Bhagavatam)第3篇第25章第21诗节的要旨中说:
“他(外士纳瓦)是众生的祝福者,故为大慈大悲之人。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祝福者,还是动物社会的祝福者。本节梵文“sarva-dehinam”一词,指的是所有接受了物质躯体的生物。生物不仅能获得人类的躯体,也可得到猫、狗一类的躯体。主的奉献者对猫、狗、树木等每一生物都非常仁慈,以能使众生最终摆脱这个物质束缚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二)奉献者谦虚恭谨(amanitvam)
谦虚恭谨的意思是:不求人敬而自足。谦虚恭谨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及真诚、自然的。如受制约的灵魂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后,能谦卑地乞求Krishna原谅自己,并为Krishna做奉爱服务,那么谦虚恭谨的品德也就在他身上展现出来了。
主采坦亚·玛哈帕布在《八训规》(Siksastaka)的第三条中说:
“人应谦卑地唱颂主的圣名,认为自己还不如路旁的稻草;应该比大树还要宽容,摒弃一切虚荣感;应该随时准备向他人致敬。如此,人就可以一直不断地唱颂主的圣名。”
(三)奉献者真诚老实(satya-sara)
作为门徒,首要的诚实之处是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不从事罪恶活动;每天坚持在自己的念珠上念诵主的圣名十六圈,永不间断。奉献者仅仅不从事非法活动还不够,还必须绝对诚实;说话、办事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而是为了让Krishna高兴。
(四)奉献者平等对待众生(sama)
奉献者在每一生物的心中都能察看到灵魂和超灵的存在,因此会视每一生物的具体情况,而用最有利于他们取得灵性进步的方式对待他们。
(五)奉献者完美无瑕(nidosa)
奉献者把自己的躯体、心意、感情和言语等一切,都献给了Krishna,总是尽己所能满足Krishna的愿望,因此应视为完美无瑕的人。
以一轮明月为例:月亮上也许会有一些像麻子一样的斑点,但它们遮挡不了皎洁的月光。同样道理,在大量的奉爱服务中出现了一点点过错,根本不算错误。对Krishna的爱恋之情是超然的极乐,而在这无限的超然极乐中,物质上的点滴不足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六)奉献者慷慨大度(vadanya)
奉献者深知,对Krishna的爱才是头等大事,因此无私地传播这份爱,不畏艰难险阻。所以说他仁爱宽厚。奉献者的仁爱宽厚是无限的,那些有幸得到“对Krishna的爱”这份礼物的人是天之骄子。
圣茹帕·哥斯瓦米(Rupa Gosvami)说:
“我要虔诚地顶拜慷慨大度的化身——主采坦亚·玛哈帕布,祂是第一个无条件向人们派发对神纯粹之爱的人。”
(七)奉献者温和娴静(mrdu)
奉献者不追求必会导致痛苦与迷幻的物质快乐。由于具有Krishna知觉而变得心满意足,奉献者心中始终平静如水。他那温和娴静的性情,并非羞怯所致,而是源于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奉献者的内心犹如波澜不揚的大海,始终心平气和,始终依靠Krishna,努力使至尊主的指令得以完满执行,而其他人则焦躁不安,终日谈论世间俗事,纠缠于个人的沮丧和忧虑之中。
(八)奉献者一尘不染(suci)
Krishna知觉运动的宗旨是:在全世界掀起一场“洁净革命”——遵守卫生原则,保持外在清洁,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唱颂“Hare Krishna”玛哈·曼陀罗(maha-mantra)净化内心。
圣帕布帕在《圣典博伽瓦谭》第1篇第17章的第25诗节的要旨中说:
“宗教原则并不是指某些教条或人为的规则,而是四项基本的规范守则——刻苦、洁净、慈悲、诚实。”
“……清洁对躯体和心灵极为必要。单是躯体的清洁对人的外表也许会有所帮助,但心灵的净化更为重要,而赞颂至尊主便能达到这个效果。不赞颂至尊主,就不能把堆积在心中的尘埃清扫干净。无神论的文明净化不了人们的心灵,因为这种文明没有对神的概念,而这个缺憾使人无法培养起良好的品德,尽管他享有优厚的物质条件。”
(九)奉献者没有物质财产(akincana)
最高的觉悟是:知道万物皆属Krishna这一真理。然而,敢于冒险、启示于神、富同情心的奉献者,并不满足于仅仅知道万事万物均属于Krishna的道理,而是要用一切去为Krishna服务,以使全世界都能受益。在这样一个灵性化了的世界里,全体居民都会得到Krishna的祝福,进而变得平静、顺利,并在生命结束时重返家园,回归首神。
(十)奉献者为众生谋福利(sarvopakaraka)
Krishna知觉对全人类及其他种类的生物体都极为需要,因此传播Krishna知觉的奉献者是在为众生谋福利。不仅仅是某个种族、某个国家或某种性别的人才需要Krishna知觉,而是所有的生物都需要Krishna知觉。
《圣典博伽瓦谭》第10篇第22章的第35诗节说:
“用自己的生命、言语和聪明才智为其他生物谋福利,是每一生物的职责。”
(十一)奉献者非常平静(santa)
其实,平静并不是指那种随时都有可能大受干扰的、表面上的恬静状态;平静是指灵魂与Krishna和睦相处的状态。把Krishna视为一切的奉献者,完全有可能达到这种状态。“Krishna就是一切”,一旦人觉悟到这一点,就达到了平静、无畏的状态。
《博伽梵歌》第5章第29诗节说:“完全知觉到我的人,知道我是一切祭祀和苦行的最终受益者,是一切星球和半神人的至尊主,是众生的恩人和祝愿者,因此平静如水,不再受物质痛苦的折磨。”
(十二)奉献者皈依Krishna(Krsnaika-sarana)
皈依Krishna不是异想天开之举,而是经权威认可,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我们只要不断练习,就能学会皈依Krishna的方法。完全皈依Krishna的奉献者有许多事情要做,从不浪费一分一秒。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完全托庇于Krishna,以清除自己所怀有的一切物质欲望,更多地为Krishna服务。
在《博伽梵歌》第2章的第7诗节中,阿尔诸纳(Arjuna)对Krishna说:
“吝啬鬼似的软弱无能,使我顿时无法再镇静下来,分不清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为此,请明示于我,教我该如何是好。我现在是您的门徒,是皈依您的灵魂,愿听您的一切指导。”
(十三)奉献者没有欲望(akama)
奉献者一旦全神贯注地从事奉爱服务,就会发现自己原有的各种物质欲望,都可通过全心全意地培育Krishna知觉而自动得到满足。他不再有物质欲望,而只渴望为灵性导师和Krishna服务。
(十四)奉献者不重视物质拥有(aniha)
奉献者也许会用物质的东西为Krishna服务,却不会依赖或留恋这些东西。他们也许花巨额钱财为Krishna服务,盖神庙,出版、发行与Krishna知觉有关的文献,但即使没有物质的东西可供他利用,他还可以通过唱颂Hare Krishna来为Krishna服务。
(十五)奉献者信心坚定(sthira)
Krishna在《博伽梵歌》第12章第18-19诗节中说:“对敌友皆一视同仁,对荣辱、冷热、苦乐及声誉之得失等物质相对性皆超然不惊;保持平衡,远离不洁的交往;保持沉静,事事满足;不计较住在何处;精神专注于培养知识;从事奉献服务,对这样的人,我十分钟爱。”
奉献者对Krishna的认识应不断加深,以致任何诱惑、苦恼或自相矛盾的哲学,都无法动摇他执行古茹和Krishna之命的决心。
(十六)奉献者完全消除了六种不良品格(vijita-sad-guna)
Krishna在《博伽梵歌》第16章第21诗节中说:“色欲、嗔怒、贪婪是通向地狱的三扇门,能使灵魂堕落,智者必须彻底摒除这些不良品格。”
六种不良的品格是:色欲、愤怒、贪婪、迷幻、疯狂和嫉妒。纯粹的奉献者通过全心全意地为Krishna服务,消除了这六种不良品格。要控制住感官,必须靠超然的知识和体验超然的快乐,而不能靠机械的抑制。
(十七)奉献者进食不超过实际所需(mita-bhuk)
Krishna在《博伽梵歌》第6章第16诗节中说:“阿尔诸纳呀!吃得太多或太少,睡得太多或睡得不够,都不可能成为瑜伽师。”
圣帕布帕说:“应该让胃的二分之一装食物,四分之一装水,另外四分之一装空气。不要吃过了量。”
(十八)奉献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apramatta)
奉献者不会让物质的喜悦冲昏了头脑,飘飘然不知所以。他过的是最为简朴的生活,用自己的一生孜孜不倦地为Krishna服务。因此,他在生活中能保持适度、平衡、头脑清醒,堪称典范。
(十九)奉献者尊敬众生(manada)
奉献者敬人而不求人敬,他知道是Krishna赋予生物以生命,因此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知道自己无权杀生。
(二十)奉献者不慕虚荣(amani)
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虚荣:
1、令人羡慕的东西所能给人带来的“光彩”、“体面”是虚假的。
2、对“光彩”、“体面”的追求是错误的。
奉献者不贪图这两种虚荣。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所具有的光彩,吸引不了他。他承认:凡是有吸引力的事物,都只是Krishna的影像,而Krishna是万事万物的源头,最有魅力。
(二十一)奉献者严肃认真(gambhira)
在培养Krishna知觉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轻松愉快的时刻,但对于受制约的灵魂来说,放弃物质生活,做回归灵性世界的准备,并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那是非常高的目标。严肃认真的意思是:始终考虑如何不断发展、加深我们对Krishna和他
奉献者的爱。
(二十二)奉献者富于同情心(karuna)
同情的实际表现是传教,但纯洁是传教的力量。奉献者真诚、纯洁的心,是传教活动的支柱。
(二十三)奉献者是大众的朋友(maitra)
奉献者把人们引向Krishna,因此是大众的朋友。Krishna是众生最好的朋友。
(二十四)奉献者是诗人(kavi)
奉献者除了写诗外,还因为富有诗意而以诗人著称。他一点儿都不迟钝。他从纯净的水中品尝到Krishna的存在,把太阳看成是Krishna的眼睛。他用言语描绘神,用心灵的眼睛观看至尊人格神Krishna超然、俊美的形象。奉献者每时每刻都能知觉到Krishna,总有不断更新的新鲜感。他就是个诗人。
(二十五)奉献者精明强干(daksa)
能皈依Krishna和Krishna的代表,做需要做的事情,是精明强干的奉献者所具有的特征。
(二十六)奉献者善于保持沉默(mauni)
奉献者从不说废话,这就是他的沉默。他只有在赞颂至尊主Krishna时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