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和大家分享的书是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他开始写作并投稿参赛是源自于一场棒球比赛,那场黑马逆转的一场棒球赛让他有了一个“好像我可以写作”的念头,继而开始了他的写作,后来成为了一名职业小说家。
原创的独特
村上春树在书中提到他的小说在日本被列为一种偶然的“爆款”,以一种英语的思考方式用日文写小说,里面还夹杂着自己的特别见解,让他的作品在同类小说中显得尤为独特,与别人截然不同。
“许多人本能地憎恶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尤其对那些在既定的表现形态里浸润过久、已占有一席之地的权威人物来说,它可能程成为了唾弃的对象,因为搞不好它就会冲垮自己立足的地盘。”
面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回避,是拒绝,因为这需要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同时还要和现行社会某些“权威”作斗争,这需要勇气去接受。这些挑战权威的作品或者事物大多是因为超前的思想,突破了当代人的价值观而不被接纳。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因为超前了当前的价值观,在当时不被理解,而且挑战了教皇的“权威”,严重冲击了他们的地位,所以被当时的人而厌恶,但经过时代的验证,他原创的理念是正确的。
村上春树认为“原创”的原因难以解释,但必定会是融入了那位原创者的思想、性格和个人的经历在里面,所以才会与众不同。
现在平台众多,只要能上网都能写出一些“东西”来,但是随着发展,同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同一个话题被不断翻炒,原创变得越来越可贵。然而,在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为什么有些人就能突围而出,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起步比较早吗?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的,每个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性格也是相似无法一样,把这些融入到作品中,经过考验,才能一直传递。
《诗经》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还值得大家去读,还有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专家,把一本书研究出不同的味道,是食谱,是爱情,是伦理还是历史,皆因这些都是原创的。
文学奖能肯定,但不是必需品
每一个人奖项都是人评选出来,虽然评选都有标准,但文学奖相对而言灵活性更大,因为与理科奖项需要数据,理论或者研究成果支撑作为评选依据相比,文学奖主观因素会更多,评审的偏好会有所影响。
“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
奖项设置是有限的,但是坚持写作的人却很多。如果因为奖项而继续写作,持续地无法获奖会成为写作的一个痛点,会越来越少人去写作。
摩西奶奶也曾把自己的画作拿去参赛,最后是除了画作,她其余的作品都获奖了,虽然有失落,但她画画的初衷并非获奖,而是表达,后来因为她的画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她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喜欢村上春树的人,并非他获奖了多少次,而是因为他的作品,这样才是一位小说家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知道村上春树是因为《挪威的森林》,那时候大家都在看,后来是《1Q84》,但我完整看完的第一本小说是《海边的卡夫卡》,而且是因为“卡夫卡”才会借的书,看到一半才发现是村上春树的书。看完之后的感觉是一种诡秘,不同人称的切换,整个基调是一种灰暗的情绪,细节的描写让我在读的时候脑海中不断出现画面,后来才知道这位叛逆的少年出自于一位“老人”的手。因为这些细节,我想继续去看他的书,想了解怎样一个环境让他写出这样的小说,所以就读了这本类似于自传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专注于写
不同年代的人都在读自己写的书,也有父子因为他的书由疏远到亲密,这些是村上春树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村上春树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也几乎没有和读者直接联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自认为自己是一名小说家,需要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写小说上。
“人生苦短,手头拥有的时间也好精力也罢,都极为有限,我不愿被本职以外的事情占去太多时间。”
之前在小灶群里,有一天大家在讨论征文的问题,猫叔突然出现了和我们沟通交流了,有些人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做什么,猫叔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在你抱怨的时候别人已经在行动了。
我们总容易被本职之外的事情而受到干扰,不断地被琐碎的事情消耗我们的精力,而无法集中做好本职的工作。
就像今天的晨读提到的“取悦症”,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要求,甚至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却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延迟。
把作品做好,自然有人知道,把自己做好,自然被尊重,把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本职的地方才是一位小说家应该做的事情。
人脉需要维护,粉丝需要经营,但这些都应该建立在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如果最基本的工作都没有做好,用再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人脉和粉丝也是会流失的。
先问自己能做到怎样的价值,再去希望别人给你什么回报。
通过写作,村上春树开始按部就班地思考问题,不断地仔细修改,反复校对的过程中,把大脑中的思绪整理好,系统地思考让他成为了“职业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