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了这么多书,上了这么多的课程却还是学不好?
这个可能是很多人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除了你付出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有没有真的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
这本书的作者提到,一般人在学习上常常会陷入一些学习的思维误区,这些学习的思维误区大概有三种。
一种是以为消费等于学习。
很多人以为花钱就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买了很多课程、很多书,觉得自己应该收获了很多东西,但是消费才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你接下来做什么,每个课程你是不是有仔细的把它听完,听完之后你有没有实作,有没有深入研究,有没有每天坚持学习。
很多人可能常常买某些课程之后,三天两头就拖延一下,或是根本没有去上课,这样子当然不会进步,知识付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有没有真的把你的心思花在学习知识上。
第二个学习思维误区,就是以为知道等于知识。
第二个学习的思维误区就是以为知道了就等于收获。很多人以为自己知道了某些东西之后,就以为获得的知识,其实不是。
任何你派不上用场的知识,都是没有用的知识。
你可能曾经有过这样子的经验,你知道某个知识,但是你完全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派上用场,一直要到你看到了某个人去用了这个知识之后,你才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是用在这个地方。
也就是说你知道某个知识跟你实际派上用场,这中间还有一段距离。
很多人以为自己收获了某些知识,其实他们只是知道而已,但是还无法实际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这个就是第二个学习的思维误区,以为知道就是知识。
《超越智商》这本书的作者给了这种现象一个建议,他说我们要学会把知识进行迁移、连结、输出,当你发现这些讯息结成的块,你才算完成了从资讯到知识的转变。
知道某个东西代表你收获了资讯,但是从资讯要变成知识这个过程才叫做学习。
第三个思维误区,就是以为花时间就算学习。
第三个学习的思维误区就是你以为自己花时间在上面,就算是自己学习。
其实有效率的学习跟没效率的学习差别是很大的,一个人要有老师教导或是有人督促才阅读,这个叫做被动的学习。
一个人愿意自己去找书来看,这个叫做主动的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有所启发,增加自己的理解力,而一个人所增加的理解力跟自己是否主动学习呈现正相关。
学习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一定会有主动投入的鼓励。
当你完全被动,你就无法学习。同样是看同一本书的两个人,收获可能天差地别,原因就在于主动投入的程度。
知道某件事情发生,这个叫做吸收资讯,但是你想要被启发,你就要去理解,去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当你比另外一个人更主动一些,你在学习上的探索能力就会更强一些,收获也会更多一些。
要提升学习的效率,就必须主动学习,主动学习跟被动学习差别是非常大的。
好,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买了这么多书,上了这么多的课程却还是学不好?
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常常陷入上面提到的这三个学习的思维误区。
这三个学习思维误区,我们可以总结为一种“伪努力”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以为自己花钱的就代表自己收获到东西,其实花时间花钱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主动学习的,你是不是真的有花心思在学习这件事上面。
要提升自己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提升自己主动学习的程度,你的所学多寡跟你主动投入的程度呈现正相关。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喜欢记得关注!